钛合金、新能源、AI…东坑这家企业如何用“绣花功夫”连下三城?

东莞市旭锐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旭锐精密”)是东坑镇一家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型企业,该企业用16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从传统五金制加工,到新能源汽车赛道,再到AI领域的“三级跳”。2023年,公司生产总值达3.51亿元;2024年,这一数字攀升至4.21亿元,同比增长近20%。而面向2025年,企业立下更具雄新的目标:产值较2023年翻一番。

这并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一场围绕“精度”“智能”与“创新”的系统性再造。我们走进旭锐精密,探访其成绩单背后的进阶逻辑。

01

技术破壁:

从“技术跟跑”到“科研领跑” 的强引擎

“核心技术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我们的技术根基始终扎根自主研发。”旭锐精密财务经理江波道出企业发展的核心逻辑。

2024年,旭锐精密凭借在高精密钛合金件领域的技术突破,成功获批“东莞市高精密钛合金金属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一历经多轮对企业的科研实力、创新能力和发展前景进行严苛评审的认定,标志着其科研实力获得行业权威认可。

为让创新能力持续“造血”,旭锐精密搭建了“人才+平台+机制”的三维支撑体系。公司组建了50余人的专业研发团队,占员工总数的17%,团队覆盖材料研发、结构设计、工艺优化等全链条环节;在科研平台建设上,公司打造了三个高精度精密仪器实验室,既承担新产品研发任务,也负责成品质量检测,实现“研发-测试-改进”的高效闭环;在激励机制上,公司特地发布了《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和奖励制度》,以此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截至目前,旭锐精密已累计获得89件专利,其中今年已经申请6个专利,授权下来已有2个。

02

车间革命:

自动化重塑智造效率

走进旭锐精密的生产车间,传统工厂的嘈杂人声被自动化设备的规律运转声取代。CNC加工中心精准切割,检测仪器自动扫描并记录数据。

“过去一条生产线需要6名工人盯着,现在自动化设备上岗后,1名工人就能管理2-3条线,效率提升不止一倍。”江波介绍。2025年,旭锐精密继续投入1123万元用于购置新设备,将有效提高加工效率、解决复合材料难加工的难题,助力生产总值向较2023年翻一番的目标实现。

除了硬件升级之外,旭锐精密同样注重管理模式的优化。公司推行“精益生产+管理变革”项目,从生产流程、质量管控、计划调度三个维度发力,梳理工序、减少冗余环节,不仅让CNC本体产能提升40%,订单准交率提高63%,更使CNC、车制等环节的品质返工成本降低60%。

“效率提升不是靠单一环节的突破,而是‘技术+管理’的双重发力。”江波强调。这一场静默的车间革命,正成为企业赢得行业头部客户长期信任的底气。

03

赛道跨越:

多元布局叩响新增长

回望旭锐精密的发展路径,每一次转身都精准踏中产业节拍。2009年公司成立时,聚焦传统五金制品加工,凭借过硬的品质在本地市场站稳脚跟;2014年,看到新能源产业的崛起机遇,公司果断切入新能源领域,逐步研发电流针、手机中框及pogopin项目,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获得强劲动力;2021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公司进一步拓展业务边界,参与汽车液压本体、阀座的开发并连续扩大规模生产,逐步形成多元发展格局。

2025年,旭锐精密凭借强劲的科技创新实力、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及稳健的营收增长势头,成功入选东莞市“倍增企业”名单。“展望未来,我们的核心任务是将现有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持续的技术标准,同时深化产学研合作,借助外部脑力,攻克更前沿的工艺技术,从源头保持竞争力。”据江波透露,旭锐精密今年已经推动mes系统的落地,降本增效非常成功。

接下来,旭锐精密还将加大力度推动智能化的升级,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优化、质量预测和设备智能运行。与此同时,依托“专精特新”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双重资质,旭锐精密正积极对接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计划2025年新增2-3家战略合作伙伴,为产值翻倍目标注入强劲动能。

旭锐精密的故事

是东莞制造从‘规模’到‘精度’

从‘制造’到‘智造’转型的生动缩影

未来

这家在精密之路上坚定前行的企业

仍将以“绣花功夫”

铸就属于自己的行业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