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到社区!东职院“订单式”培养,助力特殊儿童融入社会

近日,中央社会工作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通知》,社会工作领域“校地协同育人、实践强化、基地共建”成为业内关注焦点。在这一背景下,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与东莞市牵牛花儿童潜能开发中心共建的“社区康复指导员订单班”,正式进入第二阶段实践教学。该项目积极响应《通知》中关于“推动高校与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要求,是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石龙镇政府校地合作机制落地基层、服务民生的具体实践


图片3.jpg


▲11月18日,订单班进入实践教学阶段


图片4.jpg


▲今年7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石龙镇政府校地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回应社会需求:补齐特殊儿童社区服务短板

随着孤独症儿童数量上升、康复资源不均、家庭照护压力增大等问题日益凸显,基层治理面临新挑战。东莞作为人口大市,亟需既掌握康复知识、又具备社会工作理念的复合型人才。《通知》也明确提出,要通过高质量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回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牵牛花儿童潜能开发中心合作开设的订单班,正是为了弥补“社区融合指导”这一服务缺口。通过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为特殊儿童走向社区、融入社会提供专业支持,也为家长减轻长期陪伴压力创造条件。

图片1.jpg



▲11月18日,社区康复指导员订单班学生陪同孤独症儿童外出适应社区生活

三段式培养路径:契合政策导向

订单班于今年6月启动,合作双方围绕国家、省、市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建设要求,共同设计了“课程学习→岗位实践→项目参与”三段式培养体系。自9月正式开班以来,学生已完成儿童行为观察、沟通技巧、家庭支持、个案管理等课程学习,为进入实践阶段打下基础。

图片2.jpg


今年9月,社区康复指导员订单班开班仪式

目前,订单班已进入实践教学阶段。学生在督导老师指导下,与特教老师共同进行儿童评估,制定个性化社会康复计划。在第二阶段开班当天,学生能顺利陪伴儿童走进菜市场等社区场景,协助他们练习排队、表达需求、人际互动等社会技能。此类“场景化社区融合训练”,正是当前行业所紧缺的服务内容。

多方协同:构建联动育人机制

《通知》中明确提出,高校应与乡镇(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东职院此次合作正契合这一方向——学校与石龙镇的校地合作协议为合作奠定制度基础,牵牛花提供专业场域,社区提供实践场景,学院教师团队则提供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专业支持,共同构建“高校—镇街—社会组织-社区”多方联动的实践育人结构。


牵牛花负责人李婷表示,当前特殊儿童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康复训练与真实社会环境之间的脱节。东莞迫切需要具备社会工作理念的专业人才,将康复服务从机构延伸至家庭与社区。订单班学生能够整合儿童、家庭与社区资源,对构建社区融合支持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学生成长:从课堂走向社会的专业体验

学生普遍表示,这次实践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社会工作专业在现实场景中的价值”。

一名学生分享:“在陪伴孩子走入真实社会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社区支持系统的重要性。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不仅是书本内容,更是能够切实改善儿童与家庭生活质量的力量。”

未来规划:推动实践基地常态化发展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负责人谢泰澍表示,专业将依据《通知》要求,进一步推动实践基地的常态化与制度化建设。未来将继续深化与石龙镇政府及牵牛花中心的合作,探索建设“儿童社区融合实践基地”“家庭支持计划”等项目,使基地不仅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平台,也成为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我们希望职业院校的社会工作教育不局限于课堂,而是真正扎根社区、走进家庭,参与到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的实践中来。”谢泰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