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东莞影像志|逆水流龟村堡

【引言】建筑,是一个民族凝固的历史,是城市记忆中的文化符号。在虎门镇的白沙村,就有一座仿龟形而建的古村堡,历经百年风雨,带着历史岁月的见证,默默诉说着古建筑的历史和智慧,她就是逆水流龟村堡。

据《东莞市志》记载,逆水流龟村堡建于明朝崇祯年间,亦村亦堡,由当时官至太仆寺少卿的进士,虎门白沙人郑瑜所建,1993年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全村呈正方形聚落,坐东北面向西南,宽83 米、深83 米,占地6889 平方米。村堡布局取形于龟,逆水而上,因此得名“逆水流龟”。村堡前有龟首楼,后有龟尾桥,为进入村堡的唯一通道,四周碉楼为龟脚,堡内巷道、房屋、水渠似龟腹分布,成“丰”字状,是一座典型的仿生学古代建筑,主要功能便是抵御外敌入侵。

1.jpg

虎门镇逆水流龟村堡义务讲解员 夏贵青:“村堡的主人,在明朝时期曾受到明崇祯帝的重用,郑瑜在建造村堡过程中,考虑到村堡所处水乡,就以围村方式,取龟富贵、长寿之意,还以村堡的“龟首”“龟尾”和“四条足”分别作为一个碉堡楼,碉楼上面有枪眼,大门两边有炮眼,用作保护村民,抵御外敌。”

0.jpg

山水钟灵凝秀气,云霞蒸蔚焕文章。古堡、古护村河、古围墙、古民居、古巷、古渠、古井、古树这些共同构成了逆水流龟村堡的“八古”特色。村堡外形似龟,四周由高6米、厚0.6米的青砖护寨墙所围绕。墙上矩形的枪眼仍清晰可见。从建筑风格及布局来看,村堡也极富岭南特色。从“龟尾”正门进入后,便是堡内一条南北走向的直巷,巷宽2米,两旁并列四条横巷,各宽1.4米。村堡原有的建筑格局,为村内72座房屋统一格局,分布在直巷两边。村堡内的房屋,处处呈现出典型的广府民居“三间两廊”风格。屋门多由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都有花鸟图案。

2.jpg

更让人惊叹的还有它的排水系统,几百年间,逆水流龟村堡不涝不旱,连德国、日本建筑专家也专门前来详细考察,并对370多年前古渠的科学设计赞叹不绝。

虎门镇逆水流龟村堡义务讲解员 夏贵青:“这个村堡有一条古老的水渠,古水渠排水系统设计非常科学,采用明渠与暗渠相结合,水位长年不涨不降,保持1.3米左右,所以村堡内从没发生过水灾。”

0.jpg

逆水流龟村堡临海坐山拥水,与自然融为一体。一潭碧绿如玉的溪水,不动声色地便将村堡与外界隔开,使之数百年来,宛如世外桃源般静谧地留存在虎门这片土地上。如今,当地政府着力修复村堡原貌,让这座集东方美学和智慧的古堡重新焕发生机,使之与销烟池旧址、沙角炮台、威远炮台一起,向世界传递着东莞虎门深厚传统文化的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