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绮丽巍峨的银瓶山峰嶂连绵,俯瞰着铁场村四百余年的悠长历史,见证了客家人繁衍生息的瓜瓞绵绵。
《全粤村情·东莞市卷》有载:因村落后背排山储有铁矿石,传说曾经有人在此开采铁矿石炼铁,故称“铁场”。自明朝万历年起,李氏、吕氏、杨氏、韩氏陆续从中原迁入客居于此,如今有近千人。

时光弹指一挥间,寄寓着广结善缘的广缘庵,从明朝崇祯年间矗立至今,已近四百年。寺院坐北向南,四间两进,体现了中原文化糅入广府风格的建筑特色。
时光荏苒,时至上世纪40年代,我国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广东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东江纵队,在广缘庵建立惠东宝地区的抗日中心。中共路东县委成立后,于1944年冬天与1945年春季,在此举办了“开辟山区政权训练班和党员骨干训练班”。
清溪镇驻铁场村文化管理员、铁场村新闻发言人韩济隆:“两期培训班一共培育出了140多名优秀的干部,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有新中国的建设,都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所以当时这里就被誉为惠东宝的“小延安”。”

而今的广缘庵经过重修,恢复了最初的风貌,也让昔日“小延安”重现眼前。
如果说,广缘庵是历史风貌与红色峥嵘的见证者,那么围屋,则是客家人文与人居生活的亲历者。

清朝乾隆二十九年,韩氏五世祖韩其昌带领子孙,建成4800平方米的方形围屋——铁场客家围。围屋坐北向南,背靠松树岭,前临风水塘。四角设有望楼,高耸厚实的外墙上设置了内大外小的射击孔,防御性极强。
围屋内,建筑排列整齐、风格统一,中部为韩氏宗祠。宗祠设计为五进四井,巧妙之处在于从空中鸟瞰,祠堂呈“昌”字形影,以纪念“昌”字辈先祖。

峰峦叠嶂,绿树连绵,倚靠着茅輋水库,这个7.3平方公里的客家古村,上世纪90年代初被定为饮用水自然保护区,是清溪镇唯一没有工业企业的村落。在岁月变迁中,客家人赋予了情感记忆与历史价值的老建筑,与秀美山川、碧波绿水相依相偎,传唱着人文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