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为东莞企业持续“输血造氧”

■东莞银行举办的支持复工复产相关金融政策及产品推介会 受访单位供图

市场主体发展平稳,就是经济增长回升加快、趋势向好的最大保证。为有效减轻疫情冲击下东莞企业的融资贷款压力,东莞打出金融“组合拳”,加大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大融资支持,以保市场主体平稳发展推动经济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

市场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疫情之下,企业面临着无金融产品可贷、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愿贷等突出问题。东莞联合多家银行金融机构,推出多款金融产品,加大对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补偿,开辟“战疫”金融绿色通道,召开政策宣贯会……不断拓宽东莞企业的融资渠道,让银行“敢贷、愿贷”,企业“能贷、会贷”,有力保障了市场主体和市场经济的平稳有序发展。   

推出系列配套政策及金融产品

“倍增贷是我行向优质‘倍增计划’企业给予一定授信额度的授信业务。信用类额度最高可达人民币2000万元……”这是东莞银行总行行长程劲松介绍的东莞银行科技金融专项产品。

疫情之下,东莞银行在东莞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监管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积极围绕“六稳”“六保”,针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科技企业等市场主体推出了一系列“稳企业、保就业”的配套政策及产品服务,如为防疫物资生产企业提供的“防疫贷”,为小微企业提供“支小再贷款”等专项金融产品。据介绍,在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方面,东莞银行共向1400家小微企业发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约48亿元;在普惠贷款延期及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工具使用方面,发放普惠信用贷款超15亿元,办理普惠贷款本金延期超10亿元,惠及小微企业超2000家。程劲松指出,截至8月末,东莞银行全口径普惠金融贷款余额约205亿元,普惠金融贷款户数超2万户。

无独有偶,人民银行东莞市中心支行也先后推出300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1.5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等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分阶段、有重点地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精准注入了政策资金,有力缓解了疫情对东莞的冲击。

为让企业更快走出疫情阴霾,要让企业用好政府的优惠政策,为此,东莞市搭建起政府、银行、企业的沟通桥梁,举办多场对接会、推进会,联合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推出多款金融产品,让企业有得“贷”。据统计,针对疫情防控相关企业已推出了农发行东莞市分行“产业化龙头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东莞银行“防疫贷”、东莞农村商业银行“小微纾困贷”、工商银行“抗疫贷”、建设银行“云义贷”等80多个“战疫”金融产品,有力提高金融服务的及时性和精准度,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和经营发展。

加大对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补偿

疫情笼罩下,企业贷款常常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银行惜贷、不愿意贷,惧贷、不敢贷。鉴于此,东莞市加大对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补偿,建立风险分散机制,畅通“政、银、企”沟通渠道,进一步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融资贷款意愿,解决我市企业的融资贷款难题,深入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6月30日举行的2020年东莞市知识产权金融促进会上,人保东莞分公司与东莞市农村商业银行签订了东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项目框架合作协议,这是东莞市首个以财政政策为撬动点,政府指导监管,银行、保险风险共担、效益共享,为本土知识产权核心企业及初创型科技企业提供融资保障服务的项目,三方共同构建“政府+银行+保险”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新模式。记者了解到,针对知识产权金融贷款方面,我市财政就拿出了5000万元,设立了科技(知识产权)金融风险补偿基金,建立了独具东莞特色的风险补偿机制。

在中小微企业资金周转难题上,东莞市通过风险补偿方式,充分调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帮助更多企业获得经营急需的资金。在《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保企业、促复苏、稳增长政策资金管理办法》中就包含两项风险补偿类政策:一是银行机构的风险补偿政策,即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项目,在银行对白名单内中小微企业贷款产生风险损失时,对银行进行风险补偿,促成金融机构敢贷、可贷、愿贷;二是融资租赁机构风险补偿,融资租赁机构为我市企业提供融资租赁业务产生风险损失时,对融资租赁机构进行风险补偿。此外,市工信局还与30家银行机构签订了风险补偿合作协议,有力地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帮扶了中小企业发展。

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东莞政府积极“穿针引线”,加强协调服务,积极搭建银企互动交流平台,分行业、分区域持续开展银企对接,协调金融机构与企业深度融合与对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做好政策宣贯,推动惠企措施落地

解决了“敢贷、愿贷”的机制问题,更要解决企业“能贷、会贷”的问题。强化企业服务,做好政策宣贯,推动惠企措施落地,东莞一场场宣讲会、促进会、对接会开起来,市镇两级联合动起来,数据平台搭起来。

东莞市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线上推出“省中小融”平台和东莞金融“战疫”通平台,帮助企业实现政策对接、资源整合,开辟绿色融资对接通道。

东莞金融“战疫”通平台收集整理辖内各金融机构战疫类重点金融产品信息,汇总形成“产品服务包”,开辟线上融资对接绿色通道,企业可在线比对多款专属特色产品,并一键发布融资需求,无缝对接所有接入平台的金融机构;通过该平台,企业可“一站式”找到最新最全的政策信息,“全方位”享受融资扶持政策。#p#分页标题#e#

此外,该平台提供“集成式”综合金融服务,面向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抵押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续贷、发债等多类金融服务,入驻银行及担保机构等可在线合作,联合优化业务流程、简化审批手续、降低调查成本,有效满足申请企业的个性化、综合性融资需求。该平台减少了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强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风险判断能力,提高了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该平台,企业只需线上提交融资申请,辖内金融机构将第一时间进行对接,真正做到融资服务掌上“淘”。截至8月末,企业通过东莞金融“战疫”通平台提出融资申请共计2823笔,银行已对接2633笔,授信568笔,授信金额合计130.62亿元。

线下成立了东莞市金融机构“战疫”联盟和组建企业融资指导服务组,解决融资问题。9月22日下午,“金融助企、政策直达”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暨科技企业融资推进会在松山湖光大We谷举办,活动对出台的金融助企政策进行了详细讲解,让广大的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了解到政策内容、享受政策红利,让金融政策高效、精准、直达企业,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政策帮助企业、促进就业的效果。

通过各项工具运用和各系列金融措施,我市实体经济恢复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8月末,东莞再贷款再贴现使用规模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并在省内率先落地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1-8月,东莞新增贷款1900亿元,超去年全年水平,增速居珠三角各市首位;8月份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54个百分点,社会融资成本持续下行。

记者 向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