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上午(10月23日),2020年东莞中心城区慢行体验活动暨“慢行交通大家谈”活动在东莞市规划展览馆举行。活动邀请近百名市民开展实地行走体验,共同为东莞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出谋划策。
记者获悉,根据市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总指挥部工作部署,将针对当前市民步行“走不通、不安全、不舒适”等痛点问题,东莞将加快推动各园区、镇(街)开展“慢行空间净化”行动,在镇街中心区人流较为密集的区域,逐步改造完善人行道、无障碍通道、照明等慢行系统设施。

步行1.1公里 视觉残障人士走得特别小心
在慢行体验活动中,参与活动的市民代表们集体出发,沿途经过体育路、旗峰路步行约1.1公里,深入感受东莞中心城区人行道沿线无障碍通道、照明、绿化、环卫等配套设施现状,最终抵达“慢行交通大家谈”活动现场。
作为代表,视障人士麦女士参与了体验活动,在盲杖的帮助下,她跟随工作人员的指引,沿着盲道稳健行走。然而,行至旗峰路路段时,一处正在作业的工地给她的行走带来了阻碍。原来,工地的围蔽墙“截断”了盲道,麦女士只能放慢脚步摸索前方的路面情况,小心翼翼地前行,在1.1公里的路程里,她偶尔需要工作人员协助,才能顺利躲开路障。“还是挺怕撞到东西”。麦女士表示。
“盲道和人行道旁边有石柱子,不小心就会磕到。”另一位残障人士叶先生表示,市区部分盲道设施仍需完善。苏先生也参加了今天的体验活动,他全程操控自己的轮椅前进。他告诉记者,行走体验过程中正值交通早高峰,他观察到周边不少市民使用电动自行车、滑板车等轻便出行工具,人车混用人行道的情况相当普遍。
“走的过程中还是不小心被翘起的石板碰到了。”参加体验活动的陈女士表示,看到人行道有树根凸起,影响道路平整,影响过往非机动车及行人的安全。

需要站在特殊群体的立场考虑
在随后举行的“慢行交通大家谈”活动中,大家的发言相当踊跃,纷纷提出改善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议和意见。
“对于视障人士来说,过红绿灯需要声音提示。”首位上台发言的市民表示,东莞可以参照其他地方,在有灯控的人行过道上设置声音提示器,铃声响起意味着绿灯亮起可通过,建议广泛采用。
发言的市民陈女士表示,她退休后经常到交通路口做志愿者,她在日常的骑行中发现衔接非机动车道的坡道坡度较大,有骑行者行经坡道位置时只能下车推车前行。她还反映,市区个别无障碍通道建设不太合理,行走过程中弯道不少,给残障人士和腿脚不便人士的出行带来不便。

市人大代表陈军发言称,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快编制《东莞市慢行交通系统总体规划》,在总规划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种慢行交通方案,令慢行交通建设工作更顺畅推进。“建议在无灯控的人行过道上安装智能感应装置。”她表示,虽然司机礼让行人的意识普遍增强,但仍有驾驶者夜间或下雨因看不清导致避让不及,引发交通事故。陈军呼吁相关部门在已建设好的人行天桥处增设电梯,方便不同类型的行走群体使用,提升人行天桥的使用率和便利性。

持续推进“小切口”工程助力慢行交通更畅顺
针对市民反映的情况,东莞市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总指挥部办公室慢行交通组工作人员郑冠辉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推进“小切口”工程,针对当前市民群众步行“走不通、不安全、不舒适”等突出问题,改善局部的慢行通行环境,逐步推动落实和解决出行体验不佳的问题。

东莞市品质交通千日攻坚行动总指挥部办公室慢行交通组工作人员郑冠辉回应称,近期调研中不少市民反映东莞不少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混用,给出行安全埋下隐患。他表示,接下来的工作将在市民反映问题较多的区域下手,考虑设置专业的非机动车道,增加更好的物理隔离设施,把人和非机动车隔离出来,为非机动车增设停放空间,以此提高行人的安全感和畅顺度。“将推出一批示范道路,重新分配路权”,他表示。#p#分页标题#e#
至于人行天桥能否增设电梯,郑冠辉表示相关部门正研究全面开展应用的可行性。他透露,2010年以来建设的天桥均为电梯的添置预留了“接口”,今后规划建设的天桥项目也将把电梯因素纳入,为市民的畅通出行带来更多舒适和便利。

根据相关工作部署,今年东莞将开展“慢行空间净化”行动,通过对区域人行道、无障碍通道等慢行系统设施的改造完善,拓宽人行道,同时结合城管、交警等执法严管以及静态交通的统筹规划,净化慢行系统空间,使市民群众走得通畅、安全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