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的抗金将领,以卓越的功勋、感人的爱国精神、惨遭磔死的悲剧命运为人们所熟知。由于袁崇焕是东莞人,有些人誉其为“东莞岳飞”。然而与岳飞相比,袁崇焕无疑是更悲情的英雄。他的悲剧除了体现在生命结束的方式,还表现在他死时并未得到多数人的理解、同情,还被夹杂亡国余恨的易代史家极力谤毁。直到清修《明史》,公布后金的反间计,人们才给予他公正的历史评价。
袁崇焕是东莞人民长久缅怀的英雄人物。清代东莞人民以写诗悼念、建祠纪念等方式来表达对这位“家乡先烈”的崇敬之情。清末以来,陈伯陶、张伯桢、张江裁致力于研究、表彰袁崇焕,当代文史专家杨宝霖对袁崇焕也有深入研究。进入新世纪,随着袁崇焕纪念园的建成,以及相关纪念活动的开展,如今袁崇焕已成为东莞的文化瑰宝。
我是暨南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主要研究袁崇焕和明清易代史。近日岳麓书社出版了拙著《袁崇焕全传》(以下简称《全传》),引起学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回想写作过程的点点滴滴,《全传》正是我求学之路的最好见证。
我最初关注袁崇焕是在本科时观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的《明亡清兴六十年》。有关袁崇焕的种种争议让我学习兴趣愈发浓烈,促使我于大学四年级完成一篇研究袁崇焕主持明金议和的论文。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我在导师何孝荣教授的指导下,广泛收集史料,阅读相关论著,逐渐有了点心得,因而勉力完成《全传》的初稿。近五年来,我对书稿进行数十次修改,终于使其更加精致、更为完善,方敢正式面对大众。可以说,《全传》是我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相关史料竭泽而渔、积十年刻苦钻研之功而完成的。
袁崇焕研究历经百年,市面流通的袁崇焕传不下二十种。囿于有限史料和研究水平,这些传记原始材料较少、内容简略、研究深度不够、观点因袭老套,且存在不少错误。近二十年来新史料不断涌现,为解决此前悬而未决的许多争论提供了可能性。《全传》能对前贤论说有所突破,得益于当今便利的研究条件。
我研究袁崇焕已历十载,仿佛与他有着莫名的缘分。在写作《全传》的日子里,我仿佛化身为那个甘愿为袁崇焕而死的程本直,陪伴着他走完可歌可泣的传奇一生。我并非东莞人,写作《全传》意不在表彰乡贤,而是为了揭示袁崇焕的丰功伟绩,弘扬袁崇焕身上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明清史宗师孟森在病逝前夕感慨道,袁崇焕蒙千古奇冤而死,可是一直无人能阐发幽微,“使督师之行实至今尚淆惑于门户雠怨之口,则诚读书论世之耻”。《全传》之作正是出于孟森所说的读书人的使命感。
近年来,一些历史爱好者拾明末诋毁袁崇焕的野乘牙慧,恶意抹黑袁崇焕形象,全盘抹杀袁崇焕功绩,哗众取宠,在民间影响恶劣。这些荒谬言论之所以有生存空间,其一是因为袁崇焕相关问题确实争议较大,另一重要原因是学界长期缺乏一部较好的袁崇焕学术传记,以致给了他们钻空子的机会。袁崇焕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已经退潮,研究者凤毛麟角,学界的沉寂更使这些荒谬言论贻害无穷。作为学界少有的一线研究者,将个人研究心得与普通大众分享,以正民间视听,这是《全传》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为暨南大学文学院教师)
征稿启事
“传递东莞好声音、讲述东莞好故事”,“莞香园”栏目欢迎读者投稿,字数1500字以内。作品须为原创,如有侵权、抄袭、盗用等情况,需作者自行承担侵权责任。来稿请附上姓名及联系方式,投稿邮箱:2709151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