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三元的创新药,值得研发吗?

降低风险,才能最大程度激发企业投入创新的意愿

文|《财经》记者 孙爱民

在北京的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GHDDI)的研发人员,正在琢磨新型青蒿素抗耐药的研发。

盖茨基金会正在为GHDDI的抗疟小分子药物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化合物库及战略咨询服务。据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首席科学官张儒民介绍,基金会希望新型抗疟药能做到一剂抗疟”,比如“一粒口服小药丸能防治疟疾长达四个星期”,而且价格要低到三块钱,跟一瓶水的价格差不多——甚至做到更低。

价格这么低的创新药,到一些企业手里也蕴含着商机。

如何不亏钱?

青蒿素耐药,是全球学术界和制药界需要攻克的首要难题之一。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由蚊子叮咬传播。青蒿素是治疗疟疾效果最好的药物之一,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现有最佳治疗方法。青蒿素联合疗法,正是通过杀死患者体内的疟原虫来进行治疗。

然而,当患者不遵医嘱服药,杀不死的疟原虫便会在人体内发生基因变异,形成耐药性。

青蒿素耐药性最早在2008年,柬埔寨西部首次出现对青蒿素耐药的疟原虫,10年后,青蒿素和哌喹联合疗法在泰国东北部、越南西南部、柬埔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抗疟失败率。来自《柳叶刀》的论文数据显示,四个地区的失败率分别达到87%、53%、62%和27%。

现今全球已有41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疟原虫基因突变,致使耐药性问题突出。“当前所有青蒿素类复方药(ACTs)均含青蒿素,对于疟疾的有效治疗造成了一定挑战。”据世界卫生组织湄公河消除疟疾项目协调员Pascal Ringwald介绍,青蒿素耐药性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仍持续存在。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4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疟疾病例达2.63亿例,造成60万人死亡。抗疟疾药物的开发无疑是个大市场。

但疟疾多发地,往往是低收入国家,如尼日利亚、刚果(金)等非洲国家,以及柬埔寨、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前者病例占比超过90%,东南亚区域本地病例较上年下降26.6%,但如缅甸,病例占比仍达该区域95%。

抗传染病用药属于全球健康产品,可及性是评估其是否成功的首要指标。可是疟疾多发的这些国家,支付能力有限,而创新药研发既费时又烧钱。

制药行业常常以双十,即“至少花费十亿美金、十年以上”来描述一款创新药研发的成本,一些采用新机制的艰难创新药,成本与时间甚至要翻倍。

将抗疟疾创新药的价格打到三元钱,如此低廉的创新药,就需要药企对这类应对全球健康挑战的产品放弃一部分市场收益。“盖茨基金会要求我们研发的药,跟任何药企合作的时候,药企都要签一个全球可及性的承诺,意思就是这个药可以在发达国家赚钱,但是在贫穷地区、‘穷人病’多的地方用可负担的价格出售。”张儒民说。

GHDDI在研的这款抗疟小分子药物,已经有望将当前连续三天的服药周期,缩短至一次用药,解决患者用药依从性难题。

尽管有全球可及性条款,作为疟疾新药研发主要投资者之一的盖茨基金会,还是想尽量避免让企业赔本做生意。据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董可介绍,基金会一方面会协助企业解决市场准入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会在市场机制下与采购方合作,支持构建批量采购模式来尽量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和销售成本。

对于志在出海的药企来说,这种合作模式还有衍生的额外福利。

“利用公共卫生产品,打开中低收入国家市场,是大型药企比较成熟的策略。”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董可告诉《财经》,企业看重的是中低收入国家市场准入的机会。此外,“省去跟当地经销商来回周旋的成本后,即便是三块钱,对于企业来说也会有利润空间”。

国内一家头部创新药企负责人曾对《财经》表示,自家的创新药已经全面打开中国市场、美国市场,欧洲市场也在成长,但在开拓非洲与东南亚市场时却困难重重,

“这些国家往往没有成熟市场国家那样完备的药品审批与监管机构,药品进口更多依赖世界卫生组织的认证,或参照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标准。对于来自中国的创新药和企业,没建立起足够的信任。”上述创新药企负责人说。

一款价格低廉、由世卫组织认证的抗传染病用药,或可为上述问题提供解决之道。已经有国内药企走通了这条路。

2025年1月,昆药集团的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商品名,科泰复),首次获得全球基金(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会)的订单,药物被运往非洲国家布基纳法索,用于疟疾防控。两年前,这款药在盖茨基金会的合作支持下,通过了世卫组织预认证。

至于这款药的定价,在全球基金2025年发布的二季报中可窥见端倪。数据显示,该机构为一款75片装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片制定的参考价格是20.61美元,算下来,每片的价格不足2元人民币。

科泰复不是大品种药物,每年的销量在2亿-3亿元之间。“这款药对于企业的出海战略至关重要。”昆药集团副总裁张梦珣告诉《财经》,科泰复出海成功后,“为我们后续其他的产品出海到东南亚、非洲市场,趟出一条路”。

创新的市场机会

不仅是抗疟疾,很多传染病药物和设备的研发与生产,都需要给企业和研发机构足够多的市场刺激,才容易带来更多的投入。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陈晓光深有体会。

广东省2025年7月、8月份的基孔肯雅热疫情中,陈晓光研发的“媒介蚊虫自动监测仪”成为了社区、疾控中心争先布设的黑科技。这款仪器通过诱捕蚊虫,来评估蚊子的种群密度,并将数据实时上传,来指导蚊虫消杀工作。

这原本只是一个研究课题的成果,偶然机会竟有了商业化路径。

“本来只有200多台,疫情发生时,广东多地的政府和疾控部门想要购买、布设,我们加紧联系厂商赶工生产。”陈晓光告诉《财经》,他手头的另外一个名为“黑箱”的装置,未来有可能在疟疾的防控中,以同样的路径商业化。

“蚊虫过边境不需要签证,通过实时监测,便能通过采集到的标本,判断过境的蚊虫体内是否有疟原虫,指导疟疾疫情的防控。”陈晓光说。

“黑箱”的研发,源自“基于互联网的白纹伊蚊特异诱捕和实时监测系统”项目,该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盖茨基金会,联合资助的六个疟疾媒介控制研究方案之一。

全球疟疾疫情的防控,需要在蚊媒控制的创新药、诊断和监测的工具研发上加大投入。私营企业是投入的主力。

“在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中,政府和公益部门扮演着降低私营部门投入风险的关键角色。降低风险,才能最大程度激发私营部门投入资金的意愿,推动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健康创新与伙伴关系负责人龚文峰表示,下一步,“需要通过创新的市场机制,如采购承诺等方式,激励私营部门和资本参与到疾病的防控中。”


上一篇: 专家预测:90%的预制菜企业将消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