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阳光网讯(全媒体记者 张忻珏)今天上午(10月30日),“莞事论坛”第四期在市民服务中心举行,市领导、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职能部门及医疗卫生机构代表、市民代表等齐聚市民讲坛,围绕“健全公卫体系,打造品质医疗”这一主题,探讨优化医疗服务的新方法、新举措,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增加群众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

“八个准备”、“六个重点” 全力防控秋冬季疫情
东莞外来人口众多,境内外交流频繁,这对疫情防控带来很大挑战。如何做好准备工作,应对可能发生的秋冬疫情,成为了广大市民和网友关注的焦点。
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叶向阳回应称,截至10月29日,我市连续244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为做好秋冬季疫情防控,我市将全力做好“八个准备”和“六个重点”工作。

其中在发热门诊准备方面,根据省要求,我市今年内完成的扩建或新建22家发热门诊任务,第一批9家已在9月底前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任务,第二批13家计划在12月底完成。检测能力准备,我市核酸检测能力接近每日9万份(单采单测),应急情况下检测能力可扩大至每日51万份以上,能够在5-7天内完成全市任何一个城区的全员核酸检测任务。全市设置集中隔离场所29个(含3间备用),隔离点容量2577间房,防疫物资的储备量均超过省要求的最低储备量,可满足30天满负荷运转需要。
下一步将重点开展加强粤港澳联防联控,加强对国内重点地区来粤人员排查管理,加强秋季开学等重点时段、大型群众性活动疫情防控,加强隔离医学观察管理,并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专项督查,多措并举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完善疫情防控长效机制。

个人防护怎么做?专家这样说
从各方面情况来看,秋冬季节疫情防控形势仍然比较紧张,那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做好个人防护?元旦、春节就快要来临,大家还能回老家过年吗?
广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组顾问林锦炎表示,虽然目前我国本土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但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存在。因此广大市民仍要保持常态化防控的意识。
如果需要出行,在出行前,建议市民先确认目的地的疫情风险等级,避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外出远行要服从目的地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的要求,特别注意做好旅途中的个人防护。出行前要备好口罩、免洗消毒液、消毒湿巾等。旅行期间注意勤洗手,与他人保持距离。如旅途过程中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应立即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取消或中止旅行。

外出归来后,继续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应自我观察14天,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如果是境外归国人员,应按照我国最新版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的要求,实行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并按要求在入境口岸海关、入境地集中隔离后期(或居家隔离期满后)进行核酸检测。

力争用3年打造2所高水平医院
经过这次的疫情,市民对疾病防范的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对医疗质量和服务品质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东莞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需要向精细化、高品质转变,以及需要有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目前,我市安排了6亿元全力支持东莞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两所医院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都分别制定了《创建高水平医院三年行动方案》。力争用三年时间把两所医院创建成为高水平医院,在全市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并以此两所医院作为着力点,大力提升整体救治能力和水平。
#p#分页标题#e#
此外,我市重点推进一批群众所关心的,与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建设项目。市人民医院引进了前沿医疗技术,精准治疗肿瘤疾病(BNCT项目),项目依托位于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利用强流加速器驱动靶体产生中子,中子辐照富集硼的肿瘤,并在其中产生重离子杀死肿瘤细胞,是一种新型精准靶向治疗技术,这种技术治疗时间短、副作用小,可以治疗多发、复发、疑难部位、远转移的肿瘤,尤其是对目前临床上没有很好的治疗方式的脑胶质瘤、头颈部晚期及转移性恶性肿瘤等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资料图
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医教研平台
今年7月,东莞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合作共建市中医院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此次合作将以市中医院为载体,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资源,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全力提高东莞的中医诊疗水平、诊断技能和治疗疗效,努力打造公立医院改革范本,实现管理、品牌、人才、技术、学科五个融合,争取五年内实现医院编制床位数1800张,医院综合医疗服务水平进入全国50强中医医院行列,达到省高水平中医医院标准,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知名的现代化三级甲等中医院。
另外,还将推进国医馆项目建设,打造中医药服务综合体;加快筹建骨伤科研究中心,打造研究诊治综合平台;在市人民医院重点建设市公立医院中心实验室、东莞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腹腔镜实训中心等优质医学平台,并集聚拔尖医学人才,打造一流医学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