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涌大步巡游现场盛况 记者 陈栋 摄

▲关于麻涌镇的大步巡游,故事说起来,还要追溯到明初。
元末,已经逐渐统一岭南的东莞伯何真对劝他效仿西汉南越王赵佗,割据岭南,自立为王的人当即“执而戮之”,并决计归附明廷。他没有像中原群雄一样,积极向外拓展势力,只是练兵据险,保境安民,使“邻敌不敢窥其际”,保持了岭南社会在元明交替之际的相对安定。
何真的决定,让广东地区免遭战火的大肆破坏,为岭南此后数百年的安定奠定了基础。明代广东经济,特别是中外贸易的商品经济有长足发展,并能够在人才和物资上大力襄助郑和下西洋之壮举,与何真的明智选择关系重大。
此后,明太祖朱元璋推行“屯田制度”。何真的故乡东莞也施行开来。是年,得胜军“张、郭、王、宁、赵、蔡、彭”七个姓氏的兵头,率士兵在大步村开荒屯田、种植粮食,并以姓氏定坊名,形成了今日大步村的格局,村中各坊名称也沿袭至今。
明朝初年,国家刚刚统一,虽然大局已定,数十年的战乱,民生凋敝,亟待休养生息。天下大乱期间不少绿林人士啸聚山林,打家劫舍,严重影响人们的安定。此时的大步虽然有驻军在此处屯田,但已经形成势力的盗匪依旧猖獗。为维护治安,大步村各坊士兵便组成巡查队,定期巡查,彼此间一年一换,轮流担任保境安民职责。
这便是“大步巡游”最初的缘起和形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各坊巡查队的轮流守护之下,大步村平平静静地走过了数百年,原来的士兵也早已在此地落叶生根,开花结果,成为土生土长的农民。
只是,由于大步村先民大多为军队出身,村中建构一直带着行伍烙印。如全村为块状分布,抱为一团,互为支撑——这便是典型的军队的列阵布置。
直到清朝末年,大步村的建村筑路与命名依旧保留着明显的军人特色,村口称为“关口”;用麻石板铺设的道路被称为“铁路”等。而这一历史习惯,在改朝换代之后,在风云变动的混乱时期,有时候会因为误会而成为“定时炸弹”,同时也为化解这一危机的“大步巡游”埋下了伏笔。
所谓危机便是1911年,四川“保路”风波引起的。那时“保路运动”在四川风起云涌,人民抗议清廷丧权辱国,争取自身利益。面对这一“民变”,清廷最后大开杀戒,血腥镇压。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竟然有人捕风捉影,向清廷密报,说大步村正在修“铁路”,建“关口”,恐怕有不轨之心。清廷唯恐乱中添乱,紧急派大批清兵围剿大步村。
面对村子莫名被围,面对这一群全身武装、满脸杀气的士兵,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阵仗的村民惊慌躁动,不知所措。村民也不敢向前向杀气腾腾的士兵询问缘由,一阵惊心动魄后,各种猜测在村民间传开,更有甚者以讹传讹,谣言满天。清兵还没杀进来,村民内部便出现了相互指责、怀疑的情况,原本团结一气、守望相助、和睦亲善的各坊之间矛盾重重。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相传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位慈眉善目的陌生老人突然出现在大步村。这让村民颇感奇妙,因为此时村子已经被清兵围得水泄不通了。更让村民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老人也不询问情况,而是苦口婆心地安抚村民,化解疑惑和矛盾。随后又若无其事地向杀气腾腾的清兵走去,向清兵解释说大步村里的“关口”“铁路”不过是村口供人休憩的凉棚,以及村内的麻石板路,只是因为历史积习而如此命名云云。
经过老人深入浅出地解释,带队的军官亲自走入村子,经过一番探查,在亲眼目睹情况属实之后,便让准备围剿的清兵放下戒备,随后离开了大步村。
有惊无险后,村民放下不安的心,也为自己面对波折中自乱阵脚,无端怀疑、指责一直互相守望的村民而感到羞愧。此时,老人对村民进行了一番安抚,并郑重向村民们嘱咐要“守望相助、和睦亲善”,随后便不知所踪。
村民这时才突然发现,老人与村里的“观音神像”长得一模一样,便把老人当成是菩萨的化身,保佑了大家的平安。而且为了感恩,大步村村民决定全体捐资新建一座观音庙。1912年,观音祖庙建成,隔年起,为纪念老人逐个坊劝说村民的往事,大步村民开始举办“菩萨过坊”的庆典活动。
“观音神像”平时供奉在庙中,到了“菩萨过坊”的日子(农历正月十九日),则由村民们抬着在村里的各坊间巡游,一如几百年前的各坊巡查队轮流巡防一样。此后,“大步巡游”便成为了民俗传统一直流传下来。
村民巡游之后,一下子到了晚饭时间,便举行聚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传统逐渐演变成由村民自发组织的、与亲朋好友联络感情的一项重要活动,规模也越来越大,被俗称为“万人宴”。去年的万人宴报名人数已达3800多席,直接冲刺“最大规模的盆菜宴”吉尼斯世界纪录。
溯本追源,这万人宴的传统同样源自明朝军队屯田时集体用餐、互相招呼的习惯,清末“大步巡游”民俗形成后,便不知不觉无缝衔接了起来,成为如今村民“守望相助、和睦亲善”的最佳体现之一。#p#分页标题#e#
2013年,大步村将“菩萨过坊”改称为“大步巡游”。2017年成功申报为广东省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