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园之初的一片荔枝林到今天的产城人文融合的湾区新城,20年的蜕变发展,松山湖已成为国家级高新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东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平台。

▲扫描二维码观看H5了解松山湖20年发展轨迹
为更好更全面展示松山湖20年来的辉煌历程和巨大成就,昨天下午,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举行成立20周年全国影像大赛开镜仪式,吹响向全社会征集影像作品的号角。
据介绍,20年,松山湖从当年的一片荒凉的荔枝蜕变成“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生态科技新城。如今的松山湖,大科学装置“扎堆”,材料实验室、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华为等一批科研平台与龙头企业,松山湖科学城也纳入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这些发展成绩,是园区上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丰碑。建园之初,松山湖也曾举办了一场松山湖自然风光摄影大赛,留下了这座城市变迁的最初记忆。今天,我们以“松湖城迹”为主题,再次举办这场全国影像大赛,希望通过影像勾起记忆、见证历史、印记时代,展现松山湖的辉煌成绩,不断提升松山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园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昔日的松山湖,只是一片无人知晓的荔枝林地,如今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造力的现代化创新城市。忆当年,众多摄影家齐聚松山湖畔,拿着长枪短炮,记录下许多动人的瞬间。明年就是松山湖成立20周年的重要时刻,希望各位影像爱好者充分发挥摄影艺术的魅力,以丰富的镜头语言和独特的镜头视角,展现松山湖创业创新的新高地、生态优良的城市品质、宜居宜业、多元化的社会等征集内容,让更多的人认识松山湖、了解松山湖。
用影像勾起记忆,见证历史,印记时代。本次图片征集活动以“松湖城迹”为主题,寻找20年来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精彩场景、激动时刻、感人故事,见证松山湖成立以来的重大节点、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大成就注意!
作品征集时间为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31日
图片征集
1
创业创新的新高地。园区以打造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为目标,初步建立起以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为特色,生产性服务业同步发展的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功集聚了一大批创新资源,全球第四座脉冲式国家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落地于此,以国家实验室为标准建设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启动建设,正在谋划建设南方先进光源、阿秒脉冲激光等大科学装置,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逐步成型。征集内容着重反映松山湖创业创新发展的历程,充分体现产业国际化特点的作品。
2
生态优良的城市品质。松山湖从当年的一片荒凉的荔枝园蜕变成为科技与生态并举、新城与产业并进、创业与宜居并存的科技新城;生态园片区从当年的城市涝区、垃圾填埋区、污水汇聚区、高压线走廊区发展成为“城水相融”“岛城相映”“水绿相依”的生态新城,成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靓丽名片。征集图片可以采用组照,新旧对比手法,比如反映某一区域、某一条道路等空间环境前后的变迁。
3
多元化的社会。建园以来,松山湖以自身的包容,使不同人群、不同观念、不同生活方式在这里和谐共存。园区拥有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医科大学、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等一批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了从高等教育到幼儿教育的完善教育链条。东华医院松山湖院区正式开业,建成了“一中心多站点”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建成万科生活广场、创意生活城、佳纷天地、滨湖广场等生活商业配套场所,以及松山湖图书馆、望野博物馆、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等一批文化公共服务设施,文化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们带着自己的热血,踏梦而来,在松山湖这篇土地上挥洒青春,勇敢追梦。本章节所征集的图片主要充分展示这种和谐共存的过程与现状。
视频征集
1
创新热土。可以是创新科技、知识、文化,也可以是创新企业、体制等,以微视频的形式记录、分享、推动创新。
2
秀美松湖。聚焦松山湖独有的秀美环境与新面貌,通过微视频的表现形式展示和传递“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新气象。#p#分页标题#e#
3
宜居宜业。日新月异的松山湖,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绿树成荫的公园、日臻完善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通过微视频的方式记录这里的人民生活日渐丰富多彩,城乡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那具体如何参赛呢?
参赛规则
1、作品要求是2001年以来反映松山湖园区的影像,组照图片可新旧、前后对比,反映某一区域、道路、家庭等内容的变迁。参展作品须保留图片原始信息及原始文件。
2、图片作品可数码作品(格式为JPEG、TIFF文件),也可是10英寸规格的照片,作品数量不限。
3、微视频作品鼓励采用多种表现形式和表达手法,比如延时摄影、动漫、纪录片、公益宣传片等。作品时长原则上为15到60秒之间,也可不超过30分钟的纪录片。作品格式为 MP4、AVI、FLV、MPEG,横竖屏均可。建议为高清视频,至少为标清(为确保展播质量请保留高质量原片)。
4、作品内容必须真实,符合征集主题。图片作品黑白、彩色均可,单幅、组照不限(组照最多15张)。允许对作品的影调、色彩进行稍许调整及进行构图剪裁,但不得修改原始影像。
5、作品在投稿时注明选送类别,另外必须有一个适当的标题和一个与图片或微视频相关的内容说明。
6、参赛者确保对参赛作品享有版权,作品涉及肖像权事宜由参赛者自负。
7、所有参赛作品将在《东莞日报》、iDG新闻客户端等媒体上选登,将不另外付稿费。
参赛办法
1、微信参赛
参赛者关注“影像莞”微信公众号(微信号dg_photos),通过上传后台提交自己的参赛作品。上传作品时,需按以下格式完成提交。“作品+标题+200字以内说明+真实姓名+本人手机号”,用手机发送图片或微视频时注意发送源文件。
2、邮箱参赛
参赛者发送参赛作品至邮箱:dgrbsyb@126.com,联系人蓝业佐 。
3、邮寄作品
参赛者邮寄作品至东莞市南城区三元路8号报业大厦13楼东莞日报摄影视觉部蓝业佐收,联系方式0769-2312669。
4、活动联系人:蓝业佐0769-2312669,294477673(微信号)
评选规则
1、内容真实,围绕活动主题,着力体现松山湖创园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2、画面形象生动,富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3、图文相配,立意鲜明、积极、健康,故事感人。
奖项奖金
1、一等奖2名(图片及微视频各1名)10000元;
2、二等奖6名(图片及微视频各3名)5000元 ;
3、三等奖12名(图片及微视频各6名)3000元;
4、优秀作品60名(不分图片和微视频作品)500元;
5、入选作品若干名(不分图片和微视频作品 200元。#p#分页标题#e#
(以上所有奖金均为税前,主办方可根据参赛作品情况进行奖项调整)
附则
1、所有获奖作品主办单位有权用于非商业宣传(著作权归作者本人),不另付稿酬。主办单位如使用非获奖作品印制摄影集,则按入选作品处理;
2、主办单位有权把获奖作品推荐、上送各级摄影比赛、非营利展览和新闻媒体、有关杂志刊登,其奖金、稿酬由使用单位按其规定付给作者本人;
3、凡涉及到版权、人物肖像权及个人隐私权等有关法律问题的作品,均由作者本人负责;
4、凡送稿参加本次影像征集活动则视同承认本章程。主办单位对本次征集活动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