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3日)上午,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在市会议大厦召开。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就《中共东莞市委关于制定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稿)》向全会作说明。
做到“五个结合”
建议稿对“十四五”时期全市发展作出谋划和部署,努力做到对标对表与联系实际相结合,承前启后与开拓创新相结合,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推动发展与维护安全相结合,坚持先进制造业为根基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结合。

东莞首要任务将全力打造创新生态
建议稿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要求和重大举措,建议稿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围绕上级部署要求,综合考虑东莞实际,确定东莞“在广东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中承担更大责任、走在全省前列”的战略定位,提出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六大主要目标,更加强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人民生活品质提高,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目前,东莞创新驱动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特别是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为东莞能够在更高层次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大局提供了重要契机。因此,建议稿将打造创新生态摆在第一位。

坚持先进制造发展 牢牢把握“双区”建设重大机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十三五”期间,东莞制造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同时仍存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力不强、产业支柱较为单一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对此,建议稿提出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根基,率先打造制造强市、质量强市、数字东莞,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撑东莞在把握未来区域竞争新格局中赢取更大战略主动。
东莞地处大湾区核心地区,毗邻广深两大中心城市,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多年来直接受到广深强大的辐射带动,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共赢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东莞与大湾区各城市特别是广深之间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合作将更加深入。对此,建议稿提出把握重大历史机遇,举全市之力深度参与“双区”建设,积极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在全力支持广深“双城”联动中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在更高平台更宽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

融入新发展格局 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省委全会明确提出广东要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东莞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是全省的制造大市、外贸大市,40多年来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和全面扩大开放,经济与国际接轨程度日益加深,外向型经济特征较为明显。这是东莞今后发展所要依托的基础优势,绝不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丢掉。对此,建议稿提出充分发挥东莞强大的制造业优势和连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基础优势,着力破解外贸、消费、投资等关键领域存在的短板,打造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化枢纽城市。
“十三五”时期,东莞城市建设格局持续优化、功能持续完善、品质持续提升,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空间格局扁平化、分散化特征较为明显,中心城区首位度和品质仍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对此,建议稿在“三心六片”格局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中心引领、廊道支撑、片区协同、节点开花”的城市空间格局,适度强化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三位一体”都市核心区的紧凑度,着力塑造产城人融合共生的未来城市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