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的意义,常常在回望与对照中更加明晰。
“要准确把握好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关系,切实将‘两难’变为‘两全’。”2月17日,市委常委会会议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会议上,市委主要领导的讲话言犹在耳。
如今,暖冬再临,东莞经济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制造业投资增长21.4%,新登记市场主体16.4万户,全市城镇新增就业8.85万人……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攻坚奋进的过程中,作为“六稳”之首的“稳就业”,被优先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成为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双胜利重要保障。然而,面对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疫情影响等诸多困难和挑战,“稳”从何来?东莞用一系列生动的实践给出了答卷。

■2月26日凌晨,来自云南昭通的1381名务工人员,有序走出东莞东火车站,东莞各镇街(园区)派出工作人员迎接
行特殊之举
留住“人心”稳住企业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节奏,让原本祥和喜气的春节弥漫着看不见的硝烟。作为“世界工厂”,东莞不仅面临着疫情防控的压力,还要直面受疫情影响所带来的节后复工复产难题。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将“两难”变为“两全”,考验着东莞政府的智慧。
2月26日5时24分,一声长鸣打破了凌晨的寂静,“昭通—东莞”专列到了。来自云南昭通的1381名务工人员,有序走出东莞东火车站。
站在所属镇街(园区)的接待牌下,来自彝良县的罗碧文、仝庆兰夫妇,特别开心和自豪。罗碧文、仝庆兰夫妇已在东莞工作10余年,受疫情影响,春节后,夫妇俩买了三次票又退了三次票,一直无法返回东莞。由于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夫妻俩早已愁上眉头。
幸运的是,2月中旬,按照相关流程进行申报、体检后,夫妇俩人最终坐上了专列顺利返回东莞。罗碧文表示,在外务工那么多年,做梦也没有想到政府会如此贴心,居然包专列让自己回到工作岗位。在“昭通-东莞”的专列上,像罗碧文这样的夫妻还有很多,能顺利返岗,他们的内心充满着感激和期盼。
这是东莞春节后复工复产期间的一个剪影。剪影的背后,映射的是市委、市政府及东莞人社部门在变“两难”为“两全”过程中一系列“硬核”举措的具体表现。疫情发生后,在市委、市政府的统筹指导下,市人社局依令而行,依规“出招”,用一系列亮点举措直击复工复产痛点、堵点:
2月7日,市委、市政府按照“出台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工作思路,出台“助企撑企15条”,共55项措施。其中,市人社局牵头拟定了“复工达产10条”,在复工关键节点上瞄准返岗短板,派出突击队前往云南、湖南招聘,以专车、专列的形式开展“点对点”输送,协调了昭通专列增加停靠东莞站,强势带动了镇街、企业“抢人”氛围。
2月20日,东莞又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推动员工早日返岗和企业复工达产的若干措施》,直接聚焦“企业员工返岗不畅通”“企业如何防疫”等问题:开辟员工返岗“绿色通道”,企业接回员工政府补三分之二交通费;企业直接招用首次在莞就业员工,给予企业每人一次性1000元补助;鼓励企业灵活用工,深入挖掘本地现有存量劳动力……
市人社局数据显示,疫情防控期间,仅专车专列,东莞人社部门就“点对点”接回了3.2万名员工返莞。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打通了复工复产的痛点、堵点,让东莞企业稳住“阵脚”、留住了“人心”。
寻破题之道
众多经验探索为全国提供参考
5月29日,央视《新闻30分》栏目重磅推出了《广东东莞:共享用工调余缺,力保用工稳就业》,详细对东莞创新实施“共享用工”模式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报道。众多在“共享用工”实际运用中的难点和堵点,在报道中都提出了答案,东莞“共享用工”经验一时间风靡全国。
今年以来,为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东莞在总结提炼“错峰用工”和“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推出了适用于实体经济的“共享用工”的“3+2+1”模式,破解了“共享用工”中富余劳动力存量和企业用工缺口的动态匹配,以及法律关系、企业成本等一系列问题,有效地减少企业成本,提高匹配成功率。自该措施推广以来,通过“共享用工信息平台”,为东莞企业牵线“共享用工”约2万人。
位于茶山镇的广东新盟公司,春节后受疫情影响,三分之一的员工未能返岗,产能无法满足订单需求。正当该公司董事长潘结俭为此发愁之时,市人社局正式推出“共享用工”模式,为全市企业开展用工余缺调剂服务。#p#分页标题#e#
获知消息后,潘结俭毫不犹豫地拨通了人社部门的服务电话,成为茶山镇首批发出“共享用工”征集的企业。在政策加持和人社服务专员的指引服务下,潘结俭很快就解决了用工难题,成为东莞首个“共享用工”政策的受益企业。
如果说“共享用工”模式是东莞人社部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一种探索,那么举办云上校企合作洽谈会则是东莞人社部门的又一次创新和突破。
“线上招聘平台让我在千里之外,找到了心仪的企业,这是我没想到的。”12月20日,2020东莞市(第十一届)校企合作洽谈会在“云上”闭幕,作为在线上成功找到工作的代表之一,来自兰州工业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余泓泽在直播连线中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今年的校企合作洽谈会,市人社局首次将洽谈会从“线下”搬到“线上”,特别安排了13场直播活动,线上提供招聘、面试、求职服务,活动持续时间长达半年,贯穿春、秋两个毕业招聘季。到12月中旬,全国408家院校与1345家东莞企业开展对接,促成了3.27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
实际上,在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不论是东莞“共享用工”模式,还是举办云上校企合作洽谈会,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特殊时期传统就业模式中的弊端,还在人力资源供需“冷”“热”两极矛盾中,为待岗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及用工企业用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供了东莞的探索经验。
织服务之网
市镇村三级联动就业服务精准对接
随着活力的逐渐复苏,东莞稳就业保民生的举措也在不断加码,相关机制建设不断健全。市人社局先后出台保居民就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部署,设立了统筹协调组、规模裁员应对组、失业人员帮扶组、重点地区援助组、突发事件处置组等5个小组,强化保就业工作的人员配置。同时,建立就业分流机制和有效岗位储备数据库,及时为有需要员工精准推荐岗位,越来越多的人在东莞获得了理想的就业机会。
除了信息的科学统筹匹配外,市人社局还在市级及全市33个镇街(园区)、580多个村(社区)统一建设了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立了市局统一指导,三级平台开展公共就业服务的机制,村(社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覆盖率达100%。就近就便免费向各类群体(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提供职业介绍、推荐就业、就业登记等“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及时掌握各类群体的就业需求情况,更精准快速地推荐岗位,促进供求对接。
在做好精准就业的同时,东莞人社部门还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重点聚焦重点行业企业用工。先后实施系列专项服务机制,包括开辟员工返岗“绿色通道”、设立服务专员、组建招工突击队、成立机构攻坚队等,及时帮助OPPO等重点企业解决用工需求。如10月18日的首场大型综合类线下招聘会,市人社局就根据经济运行监测调度情况,精心挑选了152家重点企业入场招聘,面向社会提供了9000多优质就业岗位。
市人社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东莞城镇新增就业达8.86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归零,应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9.27%,全市促进创业12204人。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就业服务举措,保持了我市就业形势的持续稳定,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不寻常的一年即将成为过去,然而,就如今年冬至暖阳的寓意一样,在丰硕的“稳就业”成效支撑下,明年的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信心。
文字:王子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