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谈“牛”|黄牛埔村:一条曾藏身水底的“移民村”

1.jpg

在东莞黄江,有一个跟“牛”有关的地方被不少市民熟知,那里不仅有风景宜人的森林公园,还有为市民提供饮用水资源的水库,它就是“黄牛埔村”。这个村落是否跟牛有渊源呢?熟悉本地历史的“老黄江”告诉记者,这个村还有个水底下的“黄牛埔村”。

4.jpg

“水下村庄”是旧址 属传统客家村落

黄牛埔村位于东莞黄江镇的东南部,坐落于丘陵地带,一条三丫海河流经村落。村志记载,黄牛埔村始建于清朝中期,初名永兴围。有村民口述称,村落地处埔田,四面环山,远眺似黄牛伏于山下,又改名为“黄牛埔”。

黄江地方志研究者曾繁生介绍,黄牛埔村是客家村落,有300多年的立村史,世居村民有张、李、蔡、范等姓,当中以张、李姓为主。其中,张、李两姓先祖均于清中期从福建迁徙至此;蔡姓先祖于清中期从四川迁入。

1948年出生的村民李笔来告诉记者,他童年记忆中的黄牛埔村并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在水底。他说,黄牛埔村的旧址其实位于目前的黄牛埔水库的水下,每次他来水库堤坝上散步时,总会看看自己出生成长的那片“水底村庄”。

3.jpg

村民集体搬迁  万人参与修筑黄牛埔水库

20世纪中期,黄江的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为解决农田灌溉需求,1958年,黄牛埔水库启动修建,整个黄牛埔村从水库堤坝搬迁到现址建立新村。李笔来回忆,当年机械化程度还很低,水库的建设主要依靠人工来完成,历时1年半才完成修筑。当时,黄牛埔村仍属大朗人民公社管辖,公社召集包括黄牛铺村民在内的1多万人参与水库堤坝的修筑,被称为“万人担水库”。

“大家用锄头去铲泥,用粪箕挑泥到堤坝工地上,还要自己做工具。”李笔来还记得,修筑堤坝时施工方意识到使用的泥土比较松软,工人自行用石材做器具,让8个人操控器具往高处拉起压实泥土。 

李笔来说,水库堤坝完工后,生产大队花了3天时间将旧村的房屋全部拆除,水库防洪蓄水的功能随即启动,黄牛埔村的历史翻开新的篇章。

01.png

水库移民村的旧貌新颜 

作为水库移民村,黄牛埔村依然留存1958年后首批建设的老房子,虽然村容村貌日新月异,大多数的户籍居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客家风俗习惯,如说客家话、结婚娶妻舞麒麟等。原本旧村所在黄牛埔水库也被改造成为森林公园,成为周边居民的休闲好去处。

11.jpg

曾繁生表示,他的母亲也是黄牛埔村的村民,每次跟随母亲回娘家时都给他留下难忘的回忆。亲戚们会做“拿手”的客家菜肴,还能经常在山林里玩耍,十分快乐。如今,原本旧村所在的黄牛埔水库也被改造成为森林公园,成为周边居民的休闲好去处。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