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文化之都|东莞文学这么牛!你知道吗?专家为你回顾发展之路

文化之都.jpg

提起东莞,很多人会想起这里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也是闻名世界的制造业名城。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东莞文学在中国文学创作里起到的重要作用。

3月14日,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东莞理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许燕转做客东莞图书馆“市民学堂”,以自己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深入分析了东莞文学的发展。

微信图片_20210314165915.jpg

回顾东莞文学发展之路

“不同的地域成长着不同的文学文本和特定的文学生态,从不同侧面展示着整个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许燕转回顾了东莞文学发展之路,认为东莞文学实际上所呈现的是整个中国文学的缩影,从中国大视野和地理空间来分析,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东莞就出现了陈残云所写的长篇小说《香飘四季》等作品,取材于东莞本地的历史变迁,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反映当时农村的生活故事,非常具有时代特色。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2000年的20余年间,东莞文学创作大繁荣,涌现了一大批有实力的作家,如邓慕尧、李逸江、莫树材、周世勤等,作品内容反映东莞农村改革开放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写作扎根于地方经验,以乡土人文景观为核心,具有地方志特征和精神地理学意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东莞文化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东莞文学迎来了外来作家入莞的高峰期。当前活跃在东莞文坛的作家有詹谷丰、胡海洋、杨双奇、柳冬妩、汪晟、方舟等。

郑小琼、王十月、塞壬、陈启文、柳冬妩等分别以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等为东莞首次夺得人民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重量级奖项,东莞文学以“打工诗歌”“打工文学”现象一下拉开了改革开放中的南方写作序幕。

迈入新世纪,东莞市确立了新的城市定位,首次提出“建设文化新城”的概念,并提出要把东莞打造成“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和“广场文化之城”,由此也开启了东莞文化蓬勃繁荣发展之路。

近年来,东莞文学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嬗变,出现了一些标志性的事件和代表性的作家。诸多作品频频进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等重要文学期刊,引起全国文坛的瞩目。东莞作家王十月、曾小春、陈启文、曾明了、詹谷丰、塞壬、丁燕、陈玺、阿薇木依萝、陈崇正、寒郁等人陆续获得有分量的文学奖项,且有众多作品入选《小说选刊》等上百种选刊选本。

共同创造时代东莞文学

许燕转表示,东莞文学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而发展,写作者的身份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变是东莞在极速转型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现象。

许燕转指出,文明社会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每个人都会关注底层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如今不少作家不仅关注底层所遇到的社会问题,也关注底层人的心灵世界与精神处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有王十月、丁燕、塞壬、阿薇木依萝、寒郁等。东莞作家不单关注某一社会问题,而且力图在宏大背景上呈现对底层、社会和时代的看法,具有当下性和先锋性的探索特征,作品的锋芒直指现实生活的深处而不再是投向小情感的私密和泄愤,这一发展态势是东莞文学走向成熟的理性征兆。她说:“关注东莞文学也就是关注我们自己,大家可以通过读他们的作品来认识东莞这座城市。”

新闻资料:许燕转小档案

许燕转,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澳门大学文艺学博士后,副教授。现任东莞理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历任文学与传媒学院中文系主任、副院长,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发表学术论文20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外华文文学、城市新移民文学、区域文学研究等。

(记者 苏婵 林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