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大湾区 大未来”主题宣传活动走进东莞

微信图片_20210418103537.jpg

4月18日,中宣部“大湾区 大未来”主题宣传活动走进东莞,20多家中央、省市主流媒体记者组成采访组深入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地采访创新创业的生动案例,记录东莞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最新成果。

微信图片_20210418112423.jpg

据了解,此次采访活动由中央宣传部带队,参加媒体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求是》杂志、《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中国外文局等媒体,共80多人。

微信图片_20210418111957.jpg

采访组先后走访了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地。在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采访组听取了介绍后,进入“采访超市”,了解了机器人基地孵化项目及港澳优秀项目情况,并走访了逸动科技有限公司、弓叶科技有限公司、松灵机器人(东莞)有限公司、云鲸智能科技(东莞)有限公司。

据介绍,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目前已经引进了近30个香港毕业生到园区进行创业,孵化了多个独角兽/小独角兽科技企业。如推动香港“机器换人”3C产业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李群自动化、生产“网红” 拖地机器人的云鲸智能、研发箱式仓储机器人系统的海柔智能、有着“水上特斯拉”之称研发纯电力船外机的逸动、亚马逊智能家电海外榜排行第三的卧安科技、被评为“CES2019最佳创新产品”摄像机器人的睿魔智能、研发基于精密光学和人工智能外观类缺陷检测系统和设备的品图科技等。截至目前,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孵化创业实体80个,累计总产值超过35亿。

微信图片_20210418112143.jpg

下午,采访团还将前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散裂中子源等地采访。 

采访点简介

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

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通过联结香港、内地及全球的高校、研究所、上下游供应链等资源,利用东莞松山湖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搭建完整机器人生态体系,为团队提供全方位资源支持, 建设一个面向内地、香港乃至全球的机器人和智能硬件创业平台,打造一流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0.jpg

机器人基地充分利用香港及国际资源,在2014年底联合机器人产业方面专家和红杉资本、高領资本共同成立了 香港清水湾创业基金,用于基地孵化项目的投资。目前,清水湾资本已投资支持32家在孵初创企业,累计投资金额超1亿元。此外,机器人基地引入境外著名风投资本,帮助40家在孵企业获风险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

机器人基地在粤港两地人才培养上也做了创新探索,自2015年开始,基地与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四方合作共建粤港机器人学院,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及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创业精神强的机器人和高端装备技术工程师和技术管理领军人才。

目前,机器人学院已招生470名。 在基于哈工大深圳自动化与机电工程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系统设计与智能制造学院、粤港机器人学院、香港科技大学InnoX 研究生项目、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技术中心、香港智能建造研 发中心等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资源与经验下,机器人基地探索出快速培养创新创业团队的“科创训练营”。截至目前,机器人基地共举办19场创业类竞赛活动,累计培养创业者1352名。

机器人基地在体制机制创新及创业孵化方面取得良好成效,被认定为东莞首个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等。

鸟瞰效果图.png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于2017年12月22日启动建设, 是广东省第一批省实验室之一。布局有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 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致力探索“前沿基础研究 —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 式。#p#分页标题#e#

实验室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总体规划1200首期计划投资经费超过50亿元,目标定位为建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未来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

截至2021年2月,实验室总人数超过800人,全职人员502人,引进了8位两院院士及3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成立近三年来,四大板块基本完成,已布局十大前沿科学研究方向,引入25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等国际会议20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重大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76项,总经费约4.2亿元。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入推进,东莞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揭牌成立,与东莞塘厦镇共建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试孵化园区,与中国航发集团共建联合工程中心,与钱学森实验室共建太空材料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与国投集团、韶关市3家重点企业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优势资源互补共享。

未来,实验室将继续依托区域经济优势和产业基础,利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及大科学装置 的建设经验,汇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和优质科技资源,组建国际 一流水准的实验室。

00.jpg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

我市参与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核心大科学装置之一。由中科院和广东省共建,总规划用地1000亩,首期用地约400亩,总投资约23亿元。工程于2011年9月动工,2018年3月全面竣工,是全球四个脉冲式散裂中子源之一,为我国材料科学技术、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资源环境和新能源等提供先进强大的科研平台O2017年8月28日, CSNS实现首次打靶成功,获得了中子束流。2018年4月,CSNS 首篇用户实验成果文章发表于国际材料领域顶级期刊Nano Energy。2018年8月23日,CSNS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建成我国首台散裂中子源,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性能进入国际同类装置先进行列。

CSNS进入正式运行阶段以来,装置运行稳定可靠,加速器质子束流打靶功率提高到100KW,提前一年半达到设计指标。用户申请非常踊跃,共完成国内外科研与工业界的课题200多个。 装置围绕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取得了多项成果,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结构、斯格明子的拓扑磁性、自旋霍尔磁性薄膜、高强合金的纳米相、太阳能电池结构、芯片中子单粒子效应等。

目前,东莞市依托散裂中心源等大科学装置,规划建设91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学城,启动同步辐射光源项目建设论证,打造世界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

(记者 张忻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