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城蝶变开新局|松山湖20年从“园”到“城”

航拍松山湖_副本.jpg

4月22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将全面启动,并发布多个重磅项目。很难想象,20年前,这里还只是默默无闻的荔枝林、水库,20年后,这里已经成为东莞著名的地标,大湾区亮眼的创新明珠。20年间,从零开始到科技产业园区,再到成为承载东莞城市创新梦想的科学城,可以说,“松山湖”已然成为一座城市创新发展“蝶变”的范本。

“园”起

时间表:

2001年7月,东莞市提前谋划发展模式转型和创新,提出开发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规划控制面积72平方公里,定名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明确为未来东莞的经济科技中心。同年11月9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更名为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并升级为省级高新区。

2005年,松山湖的开发建设由打基础转向促发展的新阶段,东莞也适时启动“科技东莞”计划,积极寻找科研机构合作。在我国“十一五”(2006-2010)规划期间,提出要重点建设十二大科学装置,顿时引起全国各地争抢。最终,中科院专家们敲定了地处松山湖范围内的大朗镇水平村。

2007年2月,中科院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向国家申请在东莞市建设我国首台、世界一流的脉冲中子科学综合实验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以确保中国在中子散射科学领域的先进地位。两个月后,广东东莞中子科学中心在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正式挂牌。

2010年9月,松山湖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1年,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破土动工。至此,松山湖迈出了蝶变的第一步。

W020210418619974509337.jpg

”变

2017年,松山湖开启了第二轮蝶变。2017年8月28日,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脉冲式散裂中子源的国家。以这一国家大科学装置为核心,东莞高标准规划建设了约53.3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学城。

2020年初,松山湖中子科学城正式更名为松山湖科学城。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东莞正式跻身创新“国家队”,这是科技创新领域国家战略首次赋能东莞,推动东莞创新驱动发展迈入新里程。

在这里,中科院高能所东莞分部成功研制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材料实验室汪卫华院士团队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王恩哥院士研究团队与合作者的成果“实现尺寸最大、晶面指数最全单晶铜箔库的可控制备”入选“2020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

航拍松山湖居住.jpg

新征程

奋进前行20年,东莞再一次抓住了机遇,松山湖正式开启从“园”向“城”的转变。

2021年,全新制定的《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松山湖科学城空间总体规划纲要》《松山湖科学城科学功能规划》中,松山湖科学城致力于打造全球知名的创新中心。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科技创新中心、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核心平台即将横空出世。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将于4月22日全面启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认为,这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希望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先行区的里程碑,能够加快各个领域的发展,实实在在为湾区的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建设发挥关键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做出贡献,解决国家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

DJI_0340_副本.jpg

在不远的未来,依托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松山湖必将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一环。#p#分页标题#e#

(记者 张忻珏)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