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关于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日前出台,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必须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并从总体要求、改革任务、组织方式、具体要求四个方面对全面创新改革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吹响我国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的号角。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东莞处于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前沿,《通知》的出台对东莞、科研组织和机构、科技企业有何积极作用?东莞应该如何结合自身实际落实《通知》相关要求?东莞企业该如何抓住政策机遇,增强科创实力?本期“三人行”邀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广东省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共同探讨。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东莞可以充分运用“揭榜挂帅”机制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风险投资、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领域进行先行探索。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通知》的出台,鼓励东莞民营企业因地制宜聚焦主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参与创新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强化东莞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底层支撑。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将促进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作为改革任务之一,将有利于增强东莞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供给能力,促进技术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优化资源配置。
全方位、全链条激发科创活力
记者:《通知》的出台,吹响我国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的号角,同时也迎来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时期,那么对于东莞、科研组织和机构、科技企业有何积极作用?
胡敏:《通知》对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创新改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示范性和操作性,其积极作用也会表现在东莞政府、东莞科研院所、科研中介组织和地方科技企业的正确应对和贯彻落实上。如东莞可以充分运用“揭榜挂帅”机制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风险投资、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领域进行先行探索。
东莞的科研院所可以更大力度地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负面清单和容错机制,尽快形成有效促进技术研发的科技创新新模式。
东莞的科技企业可以通过深化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和“赛马”等制度和推动技术总师负责制等,实现产业链强链、固链、补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等,争取在整个大湾区创新科技管理上率先示范,形成可推广、可复制模式。
林江:一方面,《通知》的出台有利于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有利于鼓励东莞民营企业因地制宜聚焦主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参与创新改革,加快转型升级,强化东莞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底层支撑。有利于加快健全科研体系的建设,吸引东莞本地各类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与企业联动,找准创新的“小切口”,实现大作为,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产业化。
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市场化的统筹衔接,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的创新链,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协同创新。
丁力: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在创新驱动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知》明确将促进技术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作为改革任务之一,将有利于增强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供给能力,促进技术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通过增进市场行为、强化市场意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作用,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活化科技创新要素的功能和作用,提升科技创新产出的价值。
整合资源,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
记者:《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将全面创新改革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来抓,建立省份、重点城市、试点单位分层推进机制。那么东莞应该如何结合自身实际落实《通知》相关要求?首要解决的任务是什么?
胡敏:东莞处于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前沿,具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价值链,在落实《通知》上需要主动进取、先人一步、高人一步,特别是要从破解当前制约科技创新的最大堵点、最难卡点入手,既着眼于战略全局,又着力于现实问题,大胆闯、自主改,出经验、做表率。
我认为首要解决的任务还是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各方面的资源整合作用,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这里最重要的,就是一方面最大程度地突破科技体制机制的束缚藩篱,另一方面就是广泛吸纳各方面技术人才、培育科研领军人才,最大力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p#分页标题#e#
林江:东莞地处大湾区几何中心,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高地,按照《通知》的精神,应结合东莞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优势、科技创新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创新路径,制定实施细则,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力度,深入推进系列改革举措。
科技成果转化是人才、科研、资金、信息、市场等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机遇下,东莞应依靠强大的制造业基础,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产业,集聚大批高层次人才,引进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团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丁力:创新面临着两大问题,第一个是成果转化,它不是仅靠科研机构就能解决的,需要通过高效的供应链协作、抱团创新,对接政府、大企业、行业协会等资源,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让科研实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第二个是需要我们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创新驱动发展实际上是人才、技术、资金和政策等各种要素的组合。比如说,随着东莞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能级攀升,人才对创新生态全链条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是全链条创新生态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补齐短板,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记者:“十四五”时期,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在此背景下,东莞企业该如何抓住政策机遇,增强科创实力?
胡敏:企业始终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问题为切入点、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着力点,深化改革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积极利用“揭榜挂帅”和“赛马”等机制,主动攻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通过内引外联,吸引国家级科研机构、实验室、大学等与企业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在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有更大作为,以此也不断提升企业基础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林江: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以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为纽带,助力打造开放新高地、创新创业首选地,吸引一批能够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团队,形成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好态势,增强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
另外,还要大力引进法律、金融等急需紧缺人才,补齐科技创新的人才短板,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同时,必须优化人才服务工作,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增效,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丁力:创新链条是一个有机体系,从上游到下游包含了无数环节,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覆盖创新链的全过程。东莞应该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从分散式创新向协同式全域创新转变。东莞企业应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推动资金、技术、人员、信息等要素的双向流动,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产业合作、协同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文字:王东 向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