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动能 构建新格局|详解东莞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今天(5月21日),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大会召开。坚持“制造业立市”的东莞,在“十四五”开年再次谋划产业转型,瞄准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七大领域,构建“空间+基金+政策+服务”的产业培育发展体系,吹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号角。下面,小编就带你详细了解东莞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东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2020年,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366.8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33%,其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超过万亿规模。

其中,在智能移动终端领域,东莞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拥有华为、OPPO、vivo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全球每4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来自东莞。2021年4月,“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1614305470929344.jpg

▲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配套较为完善,形成了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制造和检测,从基础零部件到终端产品制造,从消费类产品到投资类产品的完整产业体系,产业配套率达90%以上,具备将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的能力。同时,涌现了一大批拥有自主技术的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如全球前二的智能手机ODM厂商华勤通讯、全球第二大、国内最大覆铜板生产企业生益科技等。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是东莞“第二大支柱”产业,2020年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872.6亿元,增速8.9%,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21%。先进装备制造业2020年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524.8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智能制造装备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55.5亿元,占29.6%,同比增长13.9%。

东莞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产业链条较为完整,从上游的研发设计,到中游的零部件生产、设备制造,再到下游的运营服务,均分布有较多企业。目前,已经形成了长安五金模具、横沥模具、虎门电子线缆、寮步汽车等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松山湖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装备、麻涌新能源汽车及海工装备制造业等高端装备产业也正在加速崛起。

在研发设计方面,引进了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在通用零部件方面,拥有大根光电、日本电产、捷荣技术、新能源科技等行业领先的企业;在设备制造方面,拥有中汽宏远、中集专用车、京滨汽车和阿尔卑斯电子等汽车、助动车制造领域的代表,还拥有创机电业、京瓷办公、柯尼卡、金宝电子等一批实力雄厚的专用器材、设备制造企业。

在智能制造装备方面,目前拥有智能制造装备企业262家,涉及金属切削机床、金属成型机床、金属切割及焊接设备、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木材加工机械、包装专用设备、塑料加工专用设备等十多个行业,拥有生产了全球近半锡膏印刷机的凯格精机、广东创世纪智能装备等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4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10个、市级智能制造重点项目18个。2021年4月,东莞参与的“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1614305644546212.jpg

▲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和东莞新材料产业基地

在机器人产业方面,东莞已集聚相关工业机器人领域相关企业超过30家,包括国内机器人企业“黑马”拓斯达、世界级轻量机器人制造商李群自动化等企业,已逐步形成规模和影响力。

新材料产业

从中国散裂中子源到南方先进光源项目再到阿秒激光项目,从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再到东莞先进陶瓷和复合材料研究院,都为东莞发展材料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至2019年,东莞共有新材料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00多家,总产值达到1570.5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高企850多家,上市企业7家。

1618896428279273.jpg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东莞全市大部分镇街园区均有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分布,其中5个镇和园区的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东莞的新材料企业主要分布于南北两端,分别邻近于深圳和广州。其中,邻近深圳的长安镇、凤岗镇、塘厦镇、松山湖园区等,主要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需求,发展铜铝镁钛合金清洁生产与深加工技术、高分子材料的新型加工与应用技术等;邻近广州的麻涌镇、道滘镇等水乡片区镇街,主要围绕制衣制鞋等传统产业需求,发展新型纤维及复合材料制备技术。#p#分页标题#e#

东莞市的新材料产业在部分领域已经形成领先优势,主要集中在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2019年高分子材料高企工业总产值达到770.8亿元,占新材料高企工业总产值49.1%,金属材料高企工业总产值占26.1%,无机非金属材料高企工业总产值占14.7%。

新能源产业

在锂离子电池方面。在消费电子产业带动下,东莞形成了规模较大的锂离子电池制造产业,产业实力全国领先,拥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300多家,2019年东莞锂电池产业规模超500亿元,其中消费电子类锂电池产值规模位居全国第二,拥有东莞新能源和东莞新能德两家全球顶尖的龙头企业。

QQ截图20210520170438.jpg

▲水乡功能区拥有东莞数字经济产业基地、东莞新能源产业基地两大基地。

动力电池上,钜威动力在电池管理系统方面拥有核心技术,系统装机量在第三方电池管理企业中排名靠前;塔菲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尖端技术,动力电池产品能实现在零下三十度稳定输放;低速车动力电池代表企业东莞博力威已经成为华南最大的锂电池PACK生产商之一。

同时,锂离子电池生产制造所需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四大材料在东莞均有布局,正极材料上,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正在攻关高电压镍锰酸锂正极材料产业化;负极材料上,东莞拥有广东凯金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电解液上,东莞拥有东莞市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隔膜上,东莞拥有东莞市赛普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

在锂电设备上,锂电设备覆盖锂电池全产业链,锂电智能化设备在国内领先,全市拥有30家规上锂电设备生产企业,东莞科锐和广东正业在锂电设备领域的技术和规模均在全国处于前列。

在氢能源产业方面。东莞已初步具备从制氢、加氢站建设运营到整车生产的氢燃料电池企业产业链,全市拥有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相关企业及科研机构,基本构建了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

在制氢方面,东莞巨正源年产氢气2.5万吨,2021年产量达15至20万吨,产能可满足5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一年的用氢需求,价格约为每立方2元左右(相当于每公斤约27元),为全省最低。

在加氢站方面,“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新建加氢站超过20座。在氢燃料电池系统方面,东莞众创新能源已形成风冷燃料电池堆定型生产能力,电堆质量功率密度达行业先进水平,所生产燃料电池产品已应用于无人机,并在轻型物流车上获得示范应用;嘉裕碳素开发的超薄石墨双极板已经批量供应国内主流电堆厂商,石墨双极板性能达行业先进水平。

在整车生产方面,中汽宏远已完成燃料电池客车样车,目前正在筹建东莞燃料电池客车及专用车项目,投产后产能可达3000辆以上。

在氢燃料电池设备方面,魔方新能源作为燃料电池设备供应商,研发设计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电堆、MEA、双极板等生产线已广泛应用于国内知名燃料电池企业;氢宇新能源自主研发了应用于叉车、清扫车、观光车等产品上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开发了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平台和氢燃料电池检测平台。

生物医药产业

目前,东莞拥有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企业约4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8家,持证药品生产企业20家,持证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86家,另外有应急备案生产企业150家,共有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359件。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市场主体快速增长,2020年相比上年增速高达28.4%。

1614305568639656.jpg

▲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松山湖高新区作为全市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资源的主要集聚区,占据了全市80%以上的生物产业创新资源,拥有大批创新型企业、产业创新人才、创新平台,拥有东阳光药业、红珊瑚药业、三生制药、普门科技、菲鹏生物、博奥木华、凡恩世生物等300多家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企业。建有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并规划建设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引进了东莞暨南大学研究院、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

集成电路产业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东莞在集成电路研发设计、封装测试和第三代半导体领域集聚了一批企业,2020年全市规上集成电路工业企业28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10%。

全球前三的分立器件、逻辑器件、功率器件厂商安世半导体、全球封测前十的厂商联合科技(UTAC)均已在东莞扎根发展10多年。此外,东莞还拥有记忆科技、合泰半导体、赛微微电子等芯片研发设计企业,利扬芯片、气派科技等封装测试企业,中镓半导体、天域半导体、中图半导体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研发制造企业。#p#分页标题#e#

目前,松山湖高新区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集聚效应初显,园区内已累计入驻超过60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包括合泰半导体、赛微微电子、合微集成电路、晶宏半导体等。其中,合泰半导体是中国台湾地区企业盛群半导体投资设立的大陆总部;赛微微电子是全球少数拥有电池电量计集成电路自主知识产权且实现大规模量产的企业之一;合微集成电路研发出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胎压监测芯片等。

数字经济产业

东莞数字产业和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扎实,根据中国信通院《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2019年东莞数字经济以超千亿规模位列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的榜首,在全省仅次于深圳和广州,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60%,仅次于深圳排名全省第二。

1614305394131951.jpg

▲东莞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产业基地

软件产业方面,全市拥有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117家,2020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2%,近年来首次突破20%关口,高于省同期增速8.9个百分点;2021年1-3月实现营业收入25.81亿元,同比增长44.3%,居全省前列,高于省同期增速14.8个百分点。

大数据产业方面,目前,全市从事数据服务和大数据融合应用企业有1000多家,包括国云科技、先知大数据、115科技、唯一网络、百思维科技、中大科技、万维科技等,还有部分从事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研发、标准、咨询及监理等的科技组织和机构50家,如东莞电子科大信息工程研究院、东莞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已有松山湖产业园获批为广东省大数据产业园,光大We谷产业园、中科院云计算园区、高盛科技园获批为广东省大数据创业创新孵化园,东莞的大数据产业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工业互联网产业方面,目前,全市拥有23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涉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模具玩具、食品加工等多个行业。长安-横沥两镇的模具产业、松山湖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入围省产业集群工业互联数字化转型试点。已培育出华为公司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维沃公司入选国家工信部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优胜单位,广东湾区智能终端工业设计研究院纳入国家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培育名单,盘古公司中标国家工信部“2019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信息物理系统应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