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一份长达10多页的公告出现在东莞市文化馆官网,入选“梦圆百年,共享文化”2021东莞共享文化年暨“品质文化”创投大赛终评名单的300家参赛主体逐一展现。其中包括来自东莞33个镇街、园区的100个共享文化空间、100项共享文化活动和100支志愿代言团队。
今年3月20日,“梦圆百年,共享文化”2021东莞共享文化年暨“品质文化”创投大赛拉开序幕。活动以“共享”为理念链接社会公共文化资源,计划在2021年打造共享文化空间、共享文化活动、志愿代言团队、共享服务产品“四个100”文化项目(共享服务产品将于6月启动评选)。
“品质文化”创投大赛从阵地、队伍、活动、产品等方面出发,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经过2个多月的路演、评选,一批社会资源参与到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供给中,越来越多市民可以在家门口享受文化服务,一次以社会力量共建共治的全新探索初见成效。
四大计划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池
“共享,让文化更有品质”,一句朗朗上口的口号从3月20日起在东莞各大文化场馆响起。
3月20日上午,“梦圆百年,共享文化”2021东莞共享文化年暨“品质文化”创投大赛启动仪式在东莞市文化馆实验剧场举行。活动由东莞市委宣传部指导,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东莞市文化馆承办,南方+客户端东莞新闻部、东莞市文化馆各镇街(园区)分馆协办。
“2021东莞共享文化年暨‘品质文化’创投大赛活动,是2021年东莞市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也是今年东莞建设‘品质文化之都’的关键动作。”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司琪表示。
活动全面发动全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通过举办一系列市民可看、可听、可品、可游、可消费的文化活动,形成各镇街、各参赛主体“比学赶超”的活动氛围,助力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价值引领。
“共享文化年活动将依托东莞市文化馆总分馆体系,链接优质资源,重点推出空间赋能计划、活动共建计划、团队代言计划和产品揭榜计划‘四大计划’。”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介绍。
基于上述计划,主办方打造“四个100”文化项目,包括营造100个“文化莞家”共享文化空间;打造100个“都市活力”共享文化活动;培育100支“红动莞邑”志愿代言团队;生产100个“品质文化”共享服务产品。
“四大计划、四个100”系列活动将贯穿2021年全年,面向全市所有符合条件的文化空间、文化组织、社会组织、企业机构及全市重要群文赛事等开放,相关负责人联系各镇街(园区)文化馆分馆进行初选及推荐,各镇街(园区)文化分馆通过初选推荐后进入终评。
社会共建
全市镇街参与氛围浓厚
在当天的开幕式上,东莞市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的代言人走向舞台,以创新的路演形式与观众分享计划参与评选的特色项目。从4月起,像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一样的文化场馆、活动开始加入到各个镇街的申报名单中。
在莞城,文化资源丰富,潜在申报项目超过百项。为确保所有目标群体都能及时了解大赛情况,东莞文化馆莞城分馆通过网络发布、文件下发、专人走访、主攻重点对象等多种形式,动员社会机构、团体申报项目。
在东坑镇,音乐、朗诵、旗袍、琴行、曲艺等常规项目与农业园、花语茶香茶馆、意式餐吧、科技创新基地等新拓展的项目一同出现在申报项目单中。
在企石镇,一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座谈会帮各类社会组织解答申报疑问。在亮点项目的带动下,更多民间活动和社会团体加入申报行列。
进入4月下旬,创投大赛各个镇街分赛区里,精彩的路演推介和讨论点评此起彼伏,一批文化项目通过初选脱颖而出。
“这些初赛入选的优秀项目普遍为公益性组织或机构,它们免费面向市民群众开放,大部分都有常年或固定的公益文化活动计划安排,是茶山镇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共享者和主力军。”4月上旬,茶山20个文化项目进入终评,当地负责人说。
数据显示,截至4月中旬,主办方共收到各个镇街报送的共享文化空间、共享文化活动、志愿代言团队近600个,其中进入复评和终评的有570个。
随后,东莞市文化馆组织专家及群众代表进行了复评。为了核实共享文化空间的真实现场环境以及其他相关情况,东莞市文化馆组织专家组于5月上旬对进入终评的112个共享文化空间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实地走访中,东莞市文化馆副馆长、考察团评委何超群发现,东莞各镇街项目质量不平衡,但整体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力量存量庞大,盘活海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对于“品质文化之都”建设,意义深远。
#p#分页标题#e#政府扶持
激发文化发展民间力量
经过镇街初评、东莞市文化馆复评、实地考察、终评环节后,陈硕艺术生活馆等100个文化空间入选为“共享文化空间”,“绿绮琴韵雅集展示活动”等100个文化活动入选为“共享文化活动”,东莞市追梦艺术团等100个业余文化团队入选为“志愿代言团队”。
以优质文化空间为例,记者注意到,这些入选的民间文化空间,散落在商超、居民区、文创园等社会的细枝末梢,艺术培训中心、舞蹈队等形式的文化活动也分布在各个镇街,为适应当地的居民需求,各自都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并发展出各自的文化特色。
聚沙成塔,这些星罗棋布的文化空间、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等,在政府的扶持下,将进一步丰富市民的文化“菜篮子”。
入选本次共享活动的绿绮琴院负责人王可逊说,绿绮琴院成立已经10年,在这十年当中,以古琴为载体不断推广传统文化,每个月都会有一些公益活动面向市民举行。参与本次活动,能够进一步提升传统雅乐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初具影响力的文化机构通过共享模式,让文化惠及更多人;正在成长中的文艺团队,则希望借助创投大赛发展壮大。
“政府把这种资源用来扶持我们这些弱小的团队,感觉很高兴,可以通过平台帮我们做大,也让东莞文化事业百花齐放。”宝成曲艺队队长王国平说。
宝成曲艺队是一支在企业成长起来的文艺团队。2000年王国平所在宝成鞋业有限公司成立,次年,为了满足员工的业余生活,一支舞者、歌手和演员全部来自职工的宝成曲艺队成立。2009年他们从工厂走出去,走进东莞各大企业、敬老院、部队等有文化需求场所,成为一支有固定队员30多人的民间团队。
东莞有“博物馆之城”的美誉,本次入选的100个文化空间中有不少美术馆、博物馆的身影,民间场馆的涌入有助于提升东莞博物馆品质。东莞唯一一家茶博物馆乐人谷茶文化博物馆副馆长奕鸣表示,通过共享空间,有助于提高社会对文化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评选100个“共享文化空间”的意义在于为文化发展提供土壤。
据了解,接下来东莞市文化馆将联合各镇街(园区)分馆,一起对入选的“共享文化空间”“共享文化活动”“志愿代言团队”进行跟踪指导,对他们全年的活动进行规划,督促落实。今年年底,入选项目还将进行全年工作绩效考核评比,每个类别评选出“十佳”项目,为市民提供一系列可看、可听、可品、可游、可消费的优质文化活动。
“东莞达到共享文化空间标准和要求的场所还有很多,需要继续发掘和发现,后续将充分调动社会文化力量的积极性,让市民享受到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何超群说。
■专家观点
东莞市行政学院文化与社会教研部教授袁敦卫:
齐动手共享用
才叫文化共享
共享不仅仅是文化成果的共享,更重要的是文化主体共建,文化生产过程和文化产品共享,这才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共享。举办“共享文化年”活动,是对共享理念的践行。
首先,“品质文化”创投大赛是全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有益尝试。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组织,都很乐意参与这项活动。由于政府主导的活动可以提高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许多企业、社会组织都愿意参与其中,有的镇街申报的主体多达十几个。总之,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这一方向肯定是对的。第一年有了影响力,明年报名参加的主体将会更多。
其次,这次活动也是公共文化资源开发的创新举措。按照传统的做法,从中央到地方都配备了文化场馆,市民需要自己到文化场馆来参加活动,但由于文化场馆分布不均衡,空间也有限,很多人难以参与其中。如今,一些社会组织、企业利用自己相对宽敞的空间和专业的服务,满足附近居民的文化需求。同时,政府还为入选的企业或社会组织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这一机制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实现了文化场所、文化服务的均衡分布,而均衡化是我国当前公共文化领域最普遍的诉求之一。
再次,本次创投大赛吸收了路演等商业元素,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呈现方式,增强了活力。总的来说,以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较少。现在,随着市民文化需求日益多样、科技手段日益精进,传统的供给方式难以满足受众需求,我们需要适当将主要集中于政府部门的优质文化资源拿出来,转变职能和投入方式,充分挖掘社会文化资源,将两者有效衔接、统筹利用,从而将资源更均衡、更精准地投向社会。有的文化资源甚至可以就地转化,最终实现政府、社会、企业与文化受众的良性互动,“以文化人”,从根本上推动东莞建设“品质文化之都”。
撰文:李玲玉 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