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东莞市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把教育整顿与业务工作一体推进,队伍建设与法治服务同频共振,努力把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作为查纠整改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政法单位职能,推动东莞市政法系统教育整顿工作有温度、得民心、见实效。自东莞市委教育整顿办发布东莞政法队伍“我为群众办实事”的任务清单以来,160多项“实事”任务目标正在逐步达成。

东莞公安在全省首创“一窗办” 办事时长缩短33.7%
“因为我女儿刚从学校回来,不知道什么叫集体户口,又不知道到底自己房产里面有没有户籍,很着急。”一大早,叶女士按照事先预约的时间,带着女儿小王来到市民服务中心公安业务区,办理户政业务。20多分钟后,小王就拿到了新的户口本。“没想到这么快,从叫号到拿到证件,整个流程非常的顺畅。”
尽管叶女士母女对办证过程很满意,但东莞市公安局行政审批协调科副科长赖德英还是注意到平台预约中的“瑕疵”,她随后与科室同事进行了商讨,并马上联系后台系统工作人员,对预约申请表进行了修改。“就是能通过信息共享,或者调取电子证照这种手段来解决的问题,我们都会调取这些信息,然后自动填充到表单里面去,减少群众跑腿和操作的步骤。”

“一窗办”是东莞市公安局以教育整顿为抓手,在全省范围内首创的公安政务服务新模式,将分散在各部门受理的187项涉民生类业务进驻市民服务中心,按照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窗口集中同一场所办事服务,推动全市33个镇街(园区)公安“一窗办”,实现就近办、一次办。 自新模式推行以来,群众窗口办事时长较改革前缩短33.7%。“一窗办”也作为全省唯一公安政务事项列入“广东省营商环境创新工作事项”,打造了服务群众的东莞品牌。
将化解纠纷关口前移 法院诉前调解成功率达60%
为了让群众少跑腿,在查纠整改阶段,东莞法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增加延时办理、一窗办理、网上办理等功能,推进“最多跑一次”服务转型。

与此同时,在诉源治理上,东莞法院健全完善诉调对接“1+2+3”模式,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将化解纠纷的关口进一步前移,22个人民法庭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通过全市法院创建的36个诉源治理示范社区,将人民法庭和基层自治组织、网格员等基层解纷力量整合起来,开展诉前调解、法律咨询、普法宣传,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就地化解,“将纠纷化解在‘家门口’,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全市法院诉调办主任何妍介绍,今年1-4月,全市法院诉前成功调解案件2.8万件,调解成功率达60%。

▲驻村律师
搭上科技创新快车 提高为民办实事效率
为了防范纠纷于未然,让群众“零跑腿”,东莞市司法局在全市成立29个具有行业特点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各村(居、社区)及有关行业、企业调委会设置的法律援助联络点达995个,并开发手机移动端法援建设,基本实现“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无论是“一窗办”还是“一站式”,无不彰显出科技在办实事上起到的重要作用,而善于运用网络平台,也是成为办实事的助力器。
东莞市检察院通过微信公众号和官网构建云检察平台。东莞仲裁委员会主任潘长河介绍,“希望能够在践行‘为群众办实事’的相关活动中,很好地落实有关部门的相关要求,为东莞市的广大民商事主体提供高质量的仲裁法律服务。”

人民就是江山,为民办实事,办的是群众“急、难、愁、盼”之事,自教育整顿工作开展以来,东莞市政法队伍牢牢把握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多措并举,不断创新工作方式,高标准推进东莞市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走在前列、做出示范”,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以“东莞样板”惠民、助民、安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真正做到办实事、开新局。#p#分页标题#e#
(记者 冯旭 蔡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