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一把手访谈㊴|市财政局:发挥财政支撑作用 助推经济社会高

“十三五”期间,市级安排民生领域资金逐年递增,从2016年的301.85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510.89亿元,增幅达69.25%;社会养老保险平均养老金涨幅达19.58%;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涨幅达33.33%……坚持民生财政定位,始终兜牢民生底线,市财政局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留下生动注脚。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财政局快速行动、精心部署,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同财政重点工作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全体党员干部真正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聚焦财政主责主业,统筹推进实事项目,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姚慧怡 受访方供图

■对话

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姚慧怡:

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10个项目建设

记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有何体会?

姚慧怡: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认识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是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更加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深刻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更加努力在财政工作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接下来,市财政局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财政引领和保障作用,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为推动“湾区都市、品质东莞”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市财政局在今年的党史学习教育中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姚慧怡:市财政局党组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第一时间传达学习,第一时间动员部署,制定出台了党史学习教育方案。紧紧抓住领导班子这个“关键少数”,充分发挥局领导班子的表率作用,通过带头开展专题学习、带头深入基层调研等多种形式,持续掀起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热潮。

此外,市财政局积极聚焦青年干部这个关键群体,务求让更多青年干部在学习上听得进、学得透,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载体,开展了青年干部座谈会、“莞财青谈”之青年讲党史活动、青年干部开展团建共建活动等,深入推动青年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走心,为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汇聚青年力量。

记者:目前,市财政局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有哪些亮点工作?有哪些阶段性成效?

姚慧怡:我局立足部门职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进“数字财政”、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电子票据改革等“我为群众办实事”10个项目建设,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全力稳住民生支出,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坚持民生财政定位,始终兜牢民生底线。一直以来,市财政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生财政定位,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决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全力支持改善民计民生,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十三五”期间,市级安排民生领域资金逐年递增,从2016年的301.85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510.89亿元,增幅达69.25%。在医疗卫生方面,逐年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经费标准;在民生兜底方面,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均位居全省前列;在社会保障方面,“十三五”期间社会养老保险平均养老金涨幅达19.58%,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涨幅达33.33%,失业金标准涨幅达28.15%;在教育方面,市镇两级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从2016年的142.95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98.71亿元,涨幅达39%,支持教育扩容千日攻坚,加快推进市直学校扩建工程、中小学校集团化办学和品牌学校培育。

二是聚焦财政主责主业,统筹推进实事项目。围绕主责主业,聚焦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在教育类、医疗类、养老类、扶贫济困类等方面确定了10个“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包括开展东莞市“数字财政”上线工作、执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优惠政策、支持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对民办学校教室灯光照明改造给予财政奖补、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目前,我局确定的“我为群众办实事”10个项目进展顺利,都能按进度在年底前顺利完成。其中,“数字财政”已经成功上线;支持医疗水平提升和学校灯光照明的经费已经落实;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和非税收入退款流程优化均可于9月底前完成。

三是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高效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建设。今年以来,我局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成立“数字财政”工作专班、轨道交通工作专班、非税收入专班等,集中优势兵力,高效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建设。

四是提高聚财用财水平,夯实民生保障财力基础。在加强财政收入组织工作方面,多渠道挖掘财政增收潜力,着力保持收入适度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2.44亿元,同比增长29.5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92个百分点,增幅在珠三角9市中排名第2。在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方面,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今年上半年,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69.62亿元,同比增加1.78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53.79%,快于时间进度3.79个百分点。同时,建立“三保”动态监控机制,加强“三保”预算执行监控,加强库款余额监控,实时掌握库款余额和库款保障水平,确保库款保障水平不低于合理区间,提高资金拨付效率,兜牢民生底线。#p#分页标题#e#

■4月20日,松山湖在全市率先上线“数字财政”系统

■实践案例

“数字财政”系统上线 “跑数据”代替“跑腿”

今年以来,我市全力推进“数字财政”建设。4月20日,松山湖在全市率先上线“数字财政”系统;4月30日前,我市35个镇街(园区)陆续完成上线工作;5月1日,按省财政厅统一部署,我市全面成功上线新系统,圆满完成了省财政厅部署的“数字财政”上线任务。

“数字财政”的上线,规范并统一各级预算管理的业务流程、管理要素和控制规则,实现全市财政支出全面电子化管理,通过“跑数据”代替“跑腿”,进一步节省时间成本和纸质成本,通过数据库实时掌握市直预算单位和所有镇街(园区)的资金使用情况,为提高财政公开透明度、实现财政资金直达项目、惠企利民提供技术支撑。接下来,东莞市财政局将与人民银行、各预算单位、各代理银行密切协作,真正用好“数字财政”信息化手段,全面优化提升预算管理,深入推进财政改革工作。

■声音

我们机关事务局财务代管市委、市政府、人大和政协40多个预算单位,今年5月“数字财政”上线后,实现支付电子化管理,原来各代管单位要送纸质资料到我局审核,特别是不在行政办事中心办公的单位,往往需要几天才能完成支付,现在只要几分钟就完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市机关事务局财务科科长黄远兴

文字:杨圣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