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一把手访谈53|东莞市生态环境局: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增进群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东莞市生态环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东莞环境治理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为契机,继续把生态环境保护和治污攻坚摆在突出位置。

在总结污染防治攻坚战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立足本职岗位,密切联系基层,服务群众,从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抓起,决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全面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今年上半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坚持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聚焦省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要求,持续加大全市治污攻坚力度,取得积极成效。其中,治水攻坚战成效得到巩固,全市7个国考断面水质持续实现达标,两个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质量得到稳定改善,PM2.5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目标(25微克/立方米),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东莞6月份空气质量挺进前20名;净土防御战稳步推进,海心沙绿色工业服务项目、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技改扩容项目和市污泥集中处理处置项目进展顺利,全市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保持90%以上。

■胡毅峰 

■对话

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毅峰:

抓住降碳治理“牛鼻子” 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发表“七一”重要讲话,您能否结合个人学习心得体会,谈谈市生态环境局如何实现“十四五”开新局目标?

胡毅峰:全市生态环境部门将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全面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原则。

加强地方立法,推动《东莞市零散工业废水管理条例》《东莞市在线监控管理条例》《东莞市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条例》等立法工作,以法治思维深化治污工作。加强环境管控,推动我市“三线一单”成果落地;推动共性工厂建设;全面完成造纸、金属表面处理、零散工业废水及第一批污染企业整治工作。加强环境执法,全面推行生态环境专管员制度,加强对1288人“专职+专业”的专管员队伍的培训和监管,提升基层监管能力,推动落实有奖举报办法,依法严打违法行为,逐步形成企业不愿违法的良好氛围。加强信息监管,充分发挥好生态环境监管指挥调度中心的作用,完善三大污染防治攻坚平台建设,强化污染源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实现大气、水、土壤、固废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定期召开媒体见面会和新闻发布会,联合主流媒体深度报道我市治污攻坚成效。强化专业化宣教能力建设,充分利用“东莞生态环境”政务微信(视频号)、微博、抖音号等自媒体平台,传播共护生态环境正能量。突出环境问题曝光,持续开展“环保大讲堂”活动,充分利用39个东莞市环境教育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凝聚公众生态环境保护共识。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持续强化理论武装,强化监督执纪问责,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记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您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胡毅峰:我就任时间不长,各项业务工作还在熟悉过程中,但党史学习教育一直没有停下,近期结合生态环境工作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思考。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1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年,也是“十四五”开局起步之年,市委市政府坚定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推进水和大气治理工作。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立足岗位狠抓落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保好水、治差水、消隐患、补短板”为工作要求,全面铺开全市河涌“剿黑消劣”攻坚,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建设水质监测一张网,切实做好流域水生态修复、饮用水源保护和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等工作。以更大力度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颗粒物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加快推进“煤改气”,压减煤炭消费量。继续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管理,强化地下水污染防治,按“无废城市”的标准和要求,大力构建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管理体系。

■环境优美的同沙水库,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记者:每个人都希望所在的城市天蓝、水清、城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生态环境局对提升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有什么规划和部署?

胡毅峰: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过去三年,东莞铁腕治污、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啃下许多“硬骨头”,统筹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如何确保取得的成效不出现逆转,需要长远的制度设计和规划安排。#p#分页标题#e#

全市生态环境部门将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系统谋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和碳达峰工作,大力开展碳达峰分析研究,突出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积极推动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探索适合东莞市的低碳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深入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

■实践案例

建立信访调处机制 破解身边环境难题

7月20日,东莞市生态环境执法二科办公室。来自厚街一家楼盘的业主代表送来“为民解忧 铁军风范”的锦旗,感谢生态环境执法人员为民执法,还小区居民良好生活环境……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是东莞生态环境得到切实改善的缩影。

为了更扎实地回应广大市民对美丽东莞的期盼,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制定《东莞市生态环境局联系基层服务群众工作方案》,明确定点联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定期接待群众来访、信访包案调处等9项制度;出台《东莞市生态环境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方案》,开展环境保护类、政务服务类、扶贫济困类、宣传教育类等39个“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

其中,针对广大群众和企业关注的“身边事”,市生态环境局特别做好两手推进,坚持双管齐下,力求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方面,做好信访调处工作,建立信访调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试点排污许可制与环评制度衔接融合改革,加强第三方环保服务市场监管,继续做好重大项目、“倍增计划”企业的环保审批服务工作,联合市政数局落实全市通收通办,提高办事效率。

■声音

家门口就是休闲公园,松山湖、华阳湖、同沙水库……身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可以说“移步即景”。东莞是一座适合创新创业的城市,也是一座宜居的城市。 

——市民黄耀蓝

看到污水,打投诉电话,就有人跟进整改。遇到废气排放,网络投诉,也有专人负责整治。希望大家齐心协力,让我们的东莞越来越美丽。

——市民陈耳东

文字:周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