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国内一流!东莞这样打造品质文化之都→

00.jpg

今天(8月23日)下午,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东莞市文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四五”时期,围绕东莞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要求,瞄准国际标准,对标国内一流,全力打响“岭南文化”“莞邑文化”“都市文化”“湾区文化”品牌,深度挖掘东莞作为岭南文明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核心内涵,传承敢为人先的文化基因,彰显海纳百川的文化气度,弘扬厚德务实的文化特质,突出活力时尚的文化表达,塑造与东莞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形象,推进文化产业向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到2025年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为岭南特色鲜明、现代气息浓郁、人文内涵厚实、作用影响广泛的品质文化之都。

01.jpg

文体旅融合发展 城市文化IP更加亮眼

《规划》提出突出融合发展,首次对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统一规划,从顶层设计上贯彻系统观念,建立由市委宣传部统筹协调、文化部门各司其职的文化工作机制,推动文化、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同时,突出质量主题,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文化发展全过程,将东莞未来文化发展目标定为“品质文化之都”,突出文体旅游公共服务的高标准、文体旅游产业的高质量、文体旅游融合的高效益、文体旅游协同发展的高效能。并突出品牌建设,提炼了以“莞香-老街-古村”为载体的岭南传统美学IP、以“虎门销烟-华南抗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国家记忆IP、以“名人名史”为内容的城市文脉IP、以“东莞制造”为标杆的城市产业IP和以“东莞篮球”为引领的城市运动IP等重点文化品牌,努力塑造与东莞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形象。

02.jpg

着力实施“十大工程”

根据《规划》,我市将实施核心价值观培育深化工程、文艺创作生产提质工程、文化空间布局优化工程、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全域旅游发展促进工程、体育运动活力增强工程等“十大工程”。

其中,包括规划建设区域性文化设施聚集区,依托城市重大区域发展极及轨道交通综合规划,研究规划多镇街共享的区域性文化艺术聚集区,打造区域性城市文化中心。整合六大片区资源,探索将区域性公共文体设施规划纳入全市重点城市TOD综合开发规划之中,规划建设一批依托城际和城市轨道交通中心站点、便捷辐射周边多镇街的区域性城市文化艺术设施,打造区域性城市文化艺术空间设施集聚区。

推动辖区产业协调发展,按照“三心六片”的城市空间布局和“三极三带”的现代产业体系总体布局,推动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整体布局。推进中心城区、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塘厦、虎门、寮步、大岭山、清溪、茶山等区域的优势文化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03.jpg

丰富全域旅游产品供给,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等“四变”工程,引导传统农业和都市农业园区增加文化旅游休闲功能,打造“莞邑乡韵”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围绕公共文化机构、公共文体活动,打造“城事文蕴”旅游产品。挖掘活化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初心”旅游产品。推进体育旅游,挖掘消费潜力,打造“活力东莞”旅游产品。推进森林生态旅游、工业旅游、会展旅游,打造“休闲商都”旅游产品。利用条件成熟的科技资源,推进科技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打造“科技研学”旅游产品。

(记者 张忻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