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徜徉茅洲河畔,碧道两旁花朵摇曳,鱼翔浅底,白鹭翻飞。昔日的“墨水河”,现已成为水清岸绿、居民休闲亲水的好去处,更是“人水和谐”的典范。
近年来,东莞市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坚决执行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把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全市治污攻坚的重中之重,毫不松懈,排除万难,“大手笔投入资金、大兵团奋力作战、大力度突破瓶颈”,取得了水污染攻坚战阶段性胜利,茅洲河就是东莞高质量治污的典范之一。

举全市之力决战决胜水污染攻坚战
2020年之前全省地表水国考断面劣V类水质断面有9个,其中东莞有3个,面对严峻的水污染治理形势,我市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提高站位,不断探索,创新理念,坚持“系统、科学、精准”的治水思路,以完善污水管网系统为核心,紧紧围绕“全流域,全天候,全河段”综合治理目标,先后以大兵团模式推进茅洲河、石马河、东引运河、东江下游片区、磨碟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整治。
2019年底,茅洲河共和村、石马河旗岭等2个国考断面率先实现达标;2020年,全市4个国考断面(沙田泗盛、樟村、旗岭和共和村)综合指数同比改善43.32%,改善幅度排名全国第三、全省第一,劣Ⅴ类国考断面实现“清零”,如期实现了水环境治理阶段性胜利。
2021年1-6月,上述4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总体稳中向好态势,各断面水质保持达标,均达到国家省下达的目标;其中沙田泗盛断面水质为Ⅲ类,对比去年同期(2020年1-6月),氨氮下降38.3%;总磷下降23.1%;樟村断面水质为Ⅲ类,对比去年同期,水质明显好转;水质类别保持由Ⅴ类好转至Ⅲ类;氨氮下降57.1%;总磷下降11.6%;旗岭断面水质为Ⅳ类,对比去年同期,氨氮下降4.4%;总磷略升2.9%;共和村断面水质为Ⅳ类,对比去年同期,氨氮下降51.1%;总磷下降34.2%。全市内河涌水质明显改善,建成区黑臭水体稳定消黑。

▲东莞市市区污水处理厂
五大措施三大保障铸就成效
东莞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以来,积极实施“五大组合拳”加“三大保障措施”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
一张治水蓝图,建立全市治水“一系统、一张网”管理格局。
两级市镇联动,实施市领导包镇督导、提升执行力、审批部门并联办公等多项举措。
三级指挥架构,全市建立并完善市级-流域-镇级指挥体系,三级治水指挥部系统共有730人。
四个流域攻坚,以大兵团作战方式全面启动4大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攻坚。
五大工程推进,从污水管网建设、雨污分流工程、污水能力建设、系统工程完善、生态修复工程等五个方面集中攻坚,攻坚战以来,全市污水治理工程项目数超过600个,项目总概算超过710亿元。
同时,强化环境执法保障。2020年,行政处罚案件数量、罚款金额以及“五类案件”三项指标在全国地级市中位列第一。同时,强化干部执行力保障,创新成立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执行力督导工作组。强化社会监督保障,创新出台新的有奖举报制度。

方向不变力度不减 继续推进水环境整治提升
在“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以“保好水、治差水、消隐患、补短板”为工作要求,继续大力推进水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东莞市2021年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更是提出多项任务要求:
三大目标,国考断面全面达标、省下达23条一级支流消除劣V类水质、全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黑。#p#分页标题#e#
九大推进,推进国省考断面达标、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工业污染治理、五类重点排水户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地下水污染治理、近岸海域污染治理、港口船舶污染治理。
四个提升,饮用水水源保护、水环境水生态协同管理、污水设施运行管理、水环境执法。
一个体系,完善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通过完成这些任务要求,确保国省考断面在“十四五”期间稳定达标,同时水生态环境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总体要求。
(记者 张忻珏 通讯员 陈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