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东莞乡村振兴的拔蛟窝样本

占地93平方米,三层半,南北通透,三代同堂,日子越来越好……这是万江街道拔蛟窝社区陈贺彭的天伦之乐。每逢有客人到访,他都用满溢幸福的神情招呼客人进屋落座。他家附近,一条标语与他真实的生活写照遥相呼应: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东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缩影。在跨入千万级人口、万亿GDP“双万”城市新起点上,东莞乡村振兴迎来新开局。2021年东莞市乡村振兴局的成立,让乡村振兴迎来从政策设计、重点突破向全面铺开、提质增效落实落地的发展新阶段。东莞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正开始集聚发展的新动能。

抓住“牛鼻子”

沿莞穗路万江段,右拐进入万江拔蛟窝社区,行走在绿树葱葱的街道,清澈的小河、精致的墙体绘画尽收眼底,一片“村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美丽乡村风貌。这样的一个社区,800多户人家,却能做到每户都有独立的农村小院,整齐划一的村居风格,从而名声在外,在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大道上闯出一条新路。

陈贺彭是万江街道拔蛟窝人,2001年入党,今年67岁。是拔蛟窝社区乡村振兴的见证者、亲历者。扳着手指头,他认为社区党委一班人抓住了基层治理的“牛鼻子”,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不断回应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拔蛟窝社区,面积1.3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250多人,流动人员5000多人。据当地居民反映,就近10年来看,他们基本很少争吵,更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冲突。在陈贺彭眼里,“关键是整个社区里的人自建房管理规范,邻里没有建房纠纷矛盾。”

农村有一个较普遍的现象:都占用更大宅基地,建大屋,住宽敞。农民自建房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

但走进拔蛟窝社区,除了两栋民房,其余自建房都是三层半或四层半,地基面积绝大部分是63平方米、93平方米两种规格。

推开自家院子,陈贺彭指着门口两块红牌子微笑着说,“我是社区里的党员户、文明户,得带头支持社区工作。”

在拔蛟窝建房,有严格的规范。拔蛟窝社区党委书记陈雪峰介绍,社区党委结合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对建房统一规划。第一个阶段是每户63平方米,只能建三层半; 第二个阶段是93平方米,只能建四层半。按社区里的股东户数,每户都有一栋。现在不再划分宅基地。乡亲们要建房子,只能通过拆旧建新,再通过住建部门审批,但也只能建四层半,而且从第二层起,每层至少缩进3米。

站在陈贺彭自建房的二楼可以看到,左右两边都是邻居,中间相隔四五米,前后也相隔三四米,第二层大家都缩进。这样的设计,在拔蛟窝社区已是村规民约。不仅保障家家户户明亮的采光,也让前后交通方便,街道四边都是绿树葱葱,清澈的小河沿着社区穿过,“小桥流水,绿荫缠绕,移步即景”。陈贺彭坦言:“我在拔蛟窝生活了60多年,极少人搬到外面住。”

整洁、干净,没有宅基地纠纷,也没有突建抢建麻烦。陈雪峰坦言:“上届社区党组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陈雪峰的前任陈彦文,带领社区领导班子,统筹整合集体土地等资源,划出足够的宅基地,规划出商业区、物业区,让大家既住得舒服,又保障“钱袋子”。时至今日,居民们生活有了保障,都不愿意离开乡土。

陈贺彭的儿子陈庆标,2006年入党,现在在社区负责环境卫生、民房建设等工作,对此更是感触深刻。“每家每户都有一块宅基地,面积相同,抽签决定位置,都是股东大会讨论通过的,大家心服口服。”他参加工作十年,极少有违建投诉,也很少出现纠纷,关键是党员干部说话有威信,社区两委班子抓住了基层治理“牛鼻子”,一碗水端平,公开公正公平,让人心诚悦服。

在社区里,拔蛟窝还修建了游泳中心、文化广场、老人活动中心、绿色小公园、健身长廊、灯光球场等一批服务设施。居民们习惯了在清晨或者傍晚到这些地方找自己合适的项目,以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铸牢乡村振兴之“魂”。

“村居”溢出效应

此前,拔蛟窝是另一番景象。

万江街道一份资料透露,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拔蛟窝管理区排名靠后,经济发展滞后,村内环境脏乱差,导致居民意见相当大,干群关系没现在那么融洽,群众生活得不到改善。

陈雪峰对此印象深刻,当时万江有27个管理区,拔蛟窝曾处于中上游水平,但到1993年,经济指标严重落后,社区集体年可支配收入不到200万元。”

转机始于“头雁工程”。东莞认真贯彻省委部署,积极开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的“头雁工程”,培养选拔出一大批有干劲、会干事、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人担任“头雁”。如今,在东莞基层党组织,“头雁”成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雁阵高飞看头雁。”作为陈雪峰的搭档,拔蛟窝党委委员、居委会副主任陈发枝感慨万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头雁”至关重要,绝对不能有私心。陈雪峰连任社区党委书记,2020年换届时还高票当选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经联社理事长,实现三职“一肩挑”。与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携手共进。

“社区党委6名委员,其中3人担任居委会职务,交叉任职,确保社区各项工作始终在党委领导下进行,推进社区工作又好又快发展。”陈雪峰说,拔蛟窝社区自建房管理有序,关键在于有一套完善的制度。

头雁引领,雁阵齐飞。大家都能够遵守这个乡规民俗,主要是社区两委(党委、居委会)班子执行到位。“有为,才有位。”陈发枝透露,“两委班子家庭自建房都是这个标准。”

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社区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对此,陈庆标看在眼里,也记在心上。“我现在负责民房建设工作,就严格按要求办理。至今,拔蛟窝基本没有出现乱占、乱建现象。”

拔蛟窝社区班子对村居建设规范管理产生的溢出效应,很快落实到了其他领域。

作为全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现场会的观摩点,拔蛟窝社区是万江街道倾力打造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样板和示范区。近年来,拔蛟窝社区积极挖掘、整合社区乡村文化资源,提炼、升华社区文化内核,用“绣花”功夫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

事实上,拔蛟窝依河(正涌河)两岸而居,围绕河涌生活,在工业化进程中,正涌河水质污染严重,河涌淤泥堆积,河水又黑又臭,散发一阵阵恶心的味道,而民房前后也是垃圾成堆。

2017年12月,东莞召开全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暨违建治理工作动员会,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为拔蛟窝社区吹来一股“清风”。有600多年历史,水乡特色明显,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岭南水乡,有水就活。”陈雪峰带着社区两委一班人,做活“水文章”。

因地制宜,以水为魂。拔蛟窝社区沿正涌河打造一河两岸的亮丽景观,截污、清淤、补水、生态修复,正涌河焕然一新。在水生植物的点缀下,河涌两岸还新建了文化石堤、麻石护栏、石桥,亲水平台、沿河两岸铺设麻石道路,并在各景观节点设置水乡文化雕塑等方式,大大增加了拔蛟窝岭南水乡的魅力光彩。

美丽乡村,画龙点睛。沿着正涌河两岸,穿插布局新建文化长廊、龙凤阁凉亭、荷花池塘等景观。

拔蛟窝社区的蛟龙文化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社区主入口建设了龙柱村标、龙舟浮雕,与古朴大方的文化石等,彰显岭南水乡魅力。

拔蛟窝干净、整洁的背后,彰显了环境保洁长效机制的活力。“构建良好的宜居生态环境,得两条腿走路。”陈雪峰透露,一方面练好内功,将社区划分6个网格,聘请46人组建环境清洁队,每个人都有责任区,确保社区环境日清日毕; 另一方面借力科技,做好垃圾分类,家家户户落实“门前三包”。

通过“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2019年,40多人奋战了100多天,清理出1000多吨垃圾。陈雪峰现在回想起来,仍感慨不已。

■社区美了,大家富了,乡村振兴带领拔蛟窝社区村民奔向共同富裕路

共筑富裕路

拔蛟窝社区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加紧推进“工改工”工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都市型工业,商贸氛围浓厚。社区美了,大家富了口袋,村民谈及社区的变化,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发展集体经济,夯实基础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重要举措。

陈贺彭对此更是感触良多。他曾是生意人,年轻时走南闯北,见过世面。1994年修建房子里,面对社区只能建三层半的规定,一时还难以理解。“现在面对前院后庭,明亮的采光,通达的道路,才明白社区党委班子的良苦用心。”

好消息不止于此。陈贺彭还为我们算了一笔账,“社区月月有分红,加上房屋租金,每年都有一笔不错的收入,大家早就实现小康生活,奔向共同富裕路。”

社区宜居宜业,拔蛟窝11万平方米的物业早就租满,每年可以带来2000万元的收入。近年来,通过环境改造、产业升级,盘活了社区集体经济,形成了“厂房出租+建材城+商贸市场+商铺出租”的稳定收入来源。

社区集体资产,关键还得保值增值。拔蛟窝通过银行理财等措施,每年可稳定增收300万元。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乡村振兴,就是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拔蛟窝的努力,就是要让社区居民都过上共同富裕的好日子。社区1931个股东,每人每月分红300元。除了固定分红,还有不定期的收益分配。其中2021年,通过旧改收益,拔蛟窝社区每个股还分红近4万元。

但凡提起此事,陈贺彭就要竖大拇指:社区两委班子办事公道,“大家一心一意为社区谋福利,没有私心,两委班子成员没有安排一个亲戚朋友在社区谋职。”

10月上旬召开的东莞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强调,党建在“三农”工作中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只有抓好基层党建,乡村振兴才有保证。

党建兴则事业兴,党建强则发展强。“近五年来,社区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年均增长10%,大家都有好盼头。”陈雪峰坦言,拔蛟窝虽不算东莞最富裕的社区,但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拔蛟窝愿意在生态环境和社会治理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

基层党建给乡村振兴更大赋能,拔蛟窝的乡村振兴探索仍在继续阔步迈进。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