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不惑”洪梅乘风破浪

洪梅镇,位于东莞西北部的一个面积33平方公里的水乡小镇。在略显凉意的深秋,这里却处处热火朝天——10月25日,在洪梅河西连片“工改工”项目金立邦科技园区清拆现场,伴随着机械轰鸣声,一栋栋厂房应声倒塌;未来,河西片区近3500亩的土地上,将建成200万平方米以上的高品质工业大厦,集聚1000家以上高新企业。

■近年来,随着东莞西站、洪梅站两大轨道站点的开通,曾经的“水乡孤岛”交通优势愈发明显。图为东莞西站

洪梅镇,也是东莞最年轻的镇。11月12日,洪梅镇将迎来40岁“生日”。曾几何时,“鱼米之乡”“水乡孤岛”“欠发达镇”等标签,让洪梅镇在全市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追兵”的角色。直到近年来,乘着市直管镇体制改革、水乡功能区统筹发展、东莞西站开通运营等东风,洪梅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GDP也于去年一举突破百亿元。

迈向“不惑”的洪梅镇,亦是正迈向万亿元GDP、千万人口城市新起点的东莞辉煌巨变的一个生动缩影。

突破“孤岛”

告别“举步登船”的历史

初见刘贺锡,他一身素衣,健步走来,虽然今年已经近73岁高龄,但依旧身体硬朗、精神抖擞。30多年前,刘贺锡是氹涌村支部书记,随后进入镇政府宣传、人大、计生等部门,于2010年正式退休。可以说,刘贺锡见证了洪梅的变迁。

■80年代的洪屋涡村

“我们那时候结婚要跨过几条江的!”问起洪梅的过往,刘贺锡打开了“话匣子”,热情地分享他的经历。

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氹涌村支部书记,刘贺锡随东莞县代表团前往省人民政府递交了关于东莞县人民公社划分为道滘、洪梅两个公社的请示。请示很快得到省人民政府批示同意。1981年11月,洪梅正式成立。

从道滘划分出来,看起来只是名字之差,意义却不同凡响。

洪梅地貌形似“川”字,河网纵横。全镇被4条东江支流分割成三块绿洲,是一个典型的水乡地区。“从前,洪梅人总是举步登船,那时存钱不方便,办事不方便,看病也不方便。”刘贺锡告诉记者,拿结婚举例,新人只能前往道滘进行婚姻登记,存在诸多不便。

洪梅原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庆泉印证了刘贺锡所说。“洪屋涡村、梅沙村到道滘需要乘船穿过三条东江支流,即使是最靠近道滘的村,也需要穿过两条东江支流,遇到恶劣天气,还有可能翻船!”陈庆泉说。

■90年代的洪屋涡村

据洪梅镇志记载,洪梅历史上从没有公路相通。镇内河流纵横交错,百姓举步登船,向来有“过河千里路”之说。这也导致了很多客商不愿来洪梅设厂办企业,昔日“鱼米之乡”的优势逐渐变成劣势。

洪梅成立后,为了搞活经济,发展工业,洪梅发动全镇人民集资修筑公路、桥梁。1986年10月,洪梅第一条宽6米的水泥路“莞洪公路”洪梅路段正式建成。从此,洪梅开通东莞、广州等线路班车,改变了洪梅过去单一的水路交通情况。后续修建的洪梅大桥、氹涌大桥、望洪公路也加强了洪梅与邻镇之间的沟通联系,为振兴洪梅,繁荣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随着东莞西站、洪梅站两大轨道站点的开通,曾经的“水乡孤岛”交通优势愈发明显。尤其是东莞西站作为水乡新城的核心区域,是东莞境内重要的轨道交通枢纽站,莞惠城际、穗深城际、佛莞城际、东莞地铁1号线(建设中)四轨在此交会。从东莞西站出发,不管是去广州,还是去深圳,车程都在半小时至一小时内。

从“孤岛”到交通四通八达,资源沿轨道汇聚到洪梅,为经济注入新活力,这为洪梅全面拥抱轨道时代,实现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跻身“百亿”

从“三来一补”到重大项目云集

据洪梅镇志记载,上世纪80年代初,受陆路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工业仍然以草织、建材和食品加工行业为主,发展缓慢;1985年,洪梅个体企业只有29户,年产值28.6万元。而到2020年,洪梅镇成功跻身“百亿元俱乐部”,GDP达101.6亿元。

■2006年洪梅大桥

“‘有饭没饭,看电器厂’是我们那时常说的一句话。”陈庆泉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正值东莞“三来一补”的兴起,东莞各镇各村都兴办工业,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增长。1984年,洪梅引进全镇首家“三来一补”企业——洪梅电器厂。在当时,电器厂不仅为该镇贡献了绝大部分财政收入,也拉开了港资进入洪梅的序幕,自此铺就洪梅第一次发展腾飞之路。1990年,洪梅全镇共有各类工厂企业118家,工业总产值比1985年增长5.4倍。

从引进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到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发展步伐,洪梅人踏着时代节拍,奋斗不息。

然而,进入新世纪,洪梅逐渐暴露出产业层次不高、经济总量偏低、粗放式发展占主导等问题。此后十数年,为突破瓶颈,洪梅提出要逐步淘汰落后产业,持续加强招商引资,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洪梅将目光瞄向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掀起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浪潮,引领推动全镇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今天的洪梅,多个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全镇一派繁忙的景象。

■2006年洪梅

特别是过去五年,洪梅引进优质产业项目26个,总投资额超过151亿元,其中不乏慈能自动化、粤丰热电联产、达瑞新材料等知名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两年17个新招引产业项目中,16个纳入市重大项目,实现数量及投资额“双突破”。

主动作为之下,洪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短短十余年,电子信息制造行业已经成为洪梅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据近期发布的2021年洪梅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披露,前三季度五大支柱行业共完成43.45亿元,同比增长7.0%。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发展。洪梅清醒地认识到,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项目这棵“苗”选准、种下、育好。

今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提出打造首批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东莞数字经济产业基地、东莞新能源产业基地将落户水乡功能区。其中,河西片区计划打造成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在洪梅河西产业园,一系列全新的数字经济项目在快速聚集。这一片区,承载着打造洪梅发展新动能以及引领洪梅高质量发展的重任。如今,洪梅正从“补链”“强链”“延链”的角度完善数字经济产业链,让数字经济成为洪梅下一步发展腾飞的“动力引擎”。

最美小镇

重回幸福“鱼米之乡”

“最近几年,我们金鳌沙村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村道硬底化了,河道清洁了,还建了许多公园给我们休闲娱乐。”10月29日下午,在金鳌沙村村前公园,正在带孙女的黄阿姨向记者竖起了大拇指。

时间拨回10多年前,造纸、印刷、电镀等行业在洪梅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使得彼时的洪梅烟囱林立,环境质量屡受“差评”。“空气难闻,水脏,鱼米之乡竟然不能下水!”回忆那段历史,陈庆泉印象颇深。

近年来,随着洪梅对污染企业的强力整治,全镇环境品质大幅度提升。仅在2015年、2016年两年间,洪梅就引导退出“两高一低”企业34家,使得全镇主要污染物总量排放大大减少,水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因此,许多村庄近年来都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10月5日,在洪屋涡的金色水乡稻田公园,收割机正收割着金灿灿的稻子,田间地头呈现出丰收的喜人景象。“我们村有6000多亩农保地,今后打算将5000亩连片稻田打造成网红景点。”洪屋涡村党委书记莫达全说。

为推进乡村振兴,今年初,洪屋涡村的金色水乡稻田公园建设被列入了洪梅拓展优化发展空间提升城市产业品质项目清单,拟选取5000亩连片稻田进行改造,打造成金色水乡稻田公园。

除了自然环境、城市面貌等“硬环境”之外,近年来洪梅镇的“软环境”也同样不断提升和改善。

走进洪梅市民服务中心,可以看到流畅的弧形屋面,崭新的玻璃幕墙。谁能想到,作为洪梅新形象地标的洪梅市民中心在去年还只是一个废旧的汽车客运站?

去年底,洪梅市民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该中心打造全市首个“前台综合受理+后台集中审批”一体化平台,近九成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近八成事项实现“零跑动”。目前,东莞市文化馆洪梅分馆、图书馆已在市民中心投入使用,文化公园、美术馆、展览馆等即将建成使用,这些都将为洪梅镇公益文化服务提供新的载体,助力洪梅文化事业发展迈进全新阶段。

此外,近年来,洪梅还注重以“洪梅花灯”为载体,围绕“点亮花灯,传递幸福”的主题,举办了一系列倡导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把传统添丁、喜庆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先后获得了“广东省花灯之乡”和“中国花灯之乡”称号,充分展现了洪梅花灯文化的魅力。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洪梅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与市民幸福生活相结合,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补齐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领域短板。过去五年,洪梅持续将财政支出近7成投向民生领域。

当前,洪梅正围绕“幼有所教、少有所职、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行有所通、居有所安”目标,推动一批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项目落地,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

这个目标,每个正在奋斗的洪梅人都深信不疑。

未来之城

“大工地”洪梅再出发

在东莞市迈向“双万”的新起点上,洪梅提出打造“五个未来之城”,为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贡献洪梅力量。其中,“打造未来产业之城”的目标令人振奋,河西连片“工改工”示范项目便是关键所在!

10月25日,在河西片区金立邦科技园区清拆现场,河西连片“工改工”项目清拆行动正式全面铺开。作为洪梅镇早期建设的工业园区,近年来河西工业园面临土地利用率低下、产业结构不优等问题。数据显示,2019年河西片区税收总额约4663万元,亩均税收仅为1.7万元,远低于市平均水平。

直到去年,市委市政府将洪梅镇河西片区连片“工改工”项目纳入试点项目。2020年9月,洪梅镇河西连片“工改工”项目启动连片统筹改造,总面积达3467.2亩,计划三年后,将河西片区打造成为产城融合示范平台、数字产业基地。

项目自去年9月启动至今,“工改工”片区签约工作已基本完成。“统筹利益平衡是我们其中一个重要的做法!”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洪梅改变单个项目“算小账”的模式,通过片区整体统筹,以“工改居”反哺“工改工”,对整个片区整体成本收益“算大账”,实现了市场经济账、政府经济账,以及村集体经济账的平衡。

事实上,河西片区“工改工”项目只是洪梅掀起大开发之年、大建设之年的生动缩影。洪梅镇党委书记叶葆华曾表示,洪梅今年是个“大工地”,在这个“工地”上,要掀起“大建设、大开发”。

此外,洪梅还提出,要打造未来智慧之城——以旧镇区改造和水乡新城建设为契机,打造全市首个完全应用智慧治理的镇区。

打造未来生态之城——推进千亩连片农田耕种,促使全域农田实现由“零散”向“连片”转变;“散乱差”企业逐步淘汰退出,率先实施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新方式。

打造未来服务之城——以东莞西站洪梅单元为核心,高标准打造TID综合体和区域新地标,基本建成核心立体商圈和现代化商贸中心。

打造未来幸福之城——推动一批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项目落地,建成水乡未来学校,实现家庭医生全覆盖,将洪梅护理院打造为全国医养结合行业标杆,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