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这五年①|经济跃上新台阶,发展站上新起点

编者按:

自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以来,东莞经历了发展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五年,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创新体系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征明显,全面深化改革成效显著,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城市品质内涵大幅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实现跨越,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历史性突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胜利……

为迎接市第十五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即日起,《东莞日报》推出“东莞这五年”系列报道,全面展现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展望未来五年东莞发展的壮美蓝图。

11月12日,东莞市上市企业代表交流座谈会在松山湖召开。宏川智慧董事长、总裁林海川说,松山湖近年来变化显著,宏川智慧在此发展壮大——宏川智慧于2018年成为上市企业,正是松山湖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从一个企业,窥见一座城市。2020年东莞市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10家,新增A股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过去五年,东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经济总量连跨新台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发展站上新起点。

放眼东江两岸,“十三五”规划落地生长、拔节育穗,风景如画。五年来,东莞经济发展筋骨的愈发强健坚韧,既“稳”又“好”还“新”,发展成果惠及民众。

▲松山湖科学城

“稳”字当头

夯实经济基础,共享发展成果

2016年12月21日,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开幕,吹响“奋力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率先迈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号角。

岁月流转,轻舟已过万重山。过去五年,东莞经济发展,“稳”字当头,稳中有进,铿锵前行的足音在耳畔经久不息……

回望这5年,时光隧道沿途,一幅幅向上的图景闪现。

坚守制造业之根,根基稳。制造业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东莞抓住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牛鼻子”——“稳”制造业。

经济总量连跨新台阶——“十三五”时期,东莞经济综合实力连连攀升,地区生产总值连跨7000亿元、8000亿元、9000亿元三个台阶,朝着万亿元迈出了坚实步伐。

工业经济稳中提质——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万亿级规模,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

规上工业数全省第一——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2015年东莞排名第三,2017年超过佛山升至第二,2019年超过深圳升至第一,2020年东莞规上工业企业数量比深圳多550家,比佛山多3134家,比广州多4987家。

……

数据变动,折射的是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东莞经济战舰稳步向前,夯实经济基础,在省内城市的版图中越发亮眼。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外贸稳。作为一座因开放而兴、靠改革而起的沿海城市,东莞立足“一座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城市”实际,稳外贸,促发展。

一串串数据稳定人心:2016-2020年,累计利用外资项目4695宗,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51.70亿元;2017-2020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年均增长12.0%……

一项项成绩引以为豪:外贸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前列,一般贸易出口占比超过50%。由中国海关总署主办的《中国海关》杂志公布的“2020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名单中,东莞以总分76.15分排名全国百强榜单第三位。2020年,东莞实现进出口总额13303.03亿元,排全国第5位,其中出口总额8281.55亿元,排全国第四……

数据无言,展现的是自信。东莞对外经济合作频密活跃,对外贸易水平不断提高,进出口总额居全国前列。

发展成果惠及民众,内需稳。作为经济大市、人口大市,东莞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民众,为稳增长提供了更充足的动力源泉,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坚持把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稳增长、惠民生等重要抓手,累计完成投资9615.22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5倍,其中民生工程累计投资273.64亿元,年均增长18.2%,快于全市投资7.5个百分点。

消费潜力持续释放——2020年,东莞实现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40.14亿元,比2015年增长42.6%,年均增长7.4%,年均增速全省第二。

稳定的就业形势为消费预期奠定良好基础。2020年全市社会从业人员数占全省的9.92%,仅次于深圳、广州,在全省排名第三;2020年,在岗职工职工总额2208.64亿元,比2015年的1230.80亿元增加了977.84亿元,增长79.4%。

一系列的数字增长,见证的是东莞经济稳中有进的5年历程。

▲OPPO生产车间

“好”字突出

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

东莞市宏川集团有限公司将总部迁至松山湖后,扎根莞邑成长,该集团旗下的宏川智慧于2018年成为上市企业。

东莞企业上市的故事,还有很多。根据今年8月推出的《东莞上市公司2020年度发展报告》,全市共有上市企业65家,累计评审认定上市后备企业283家,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资本市场“东莞板块”加速崛起。

企业的上市之路,折射出过去五年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好”字突出,稳中有优,经济结构不断升级,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全面提升。

一组组东莞经济领域统计数据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

50.9%——这是2020年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率,比2015年提高3.0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从2015年的0.3:52.2:47.5调整为2020年的0.3:53.8:45.9,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1.6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科技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2020年现代产业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63.8%,服务业持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1.85%——这是2020年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增速,全市节能减排工作持续推进,能源消费增速呈逐年放缓态势,持续升级产业结构,节能降耗成效显著。

0.9%——这是东莞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2020年,东莞以占全国0.03%的土地,贡献了全国0.8%的金融存款、0.9%的地区生产总值、1.6%的税收、4.6%的出口额,同时解决了全国0.9%的劳动人口就业问题。

……

数据灵动,体现的是效益。

东莞经济结构出现可喜变化——结构更优,底色更绿,效益更好。“好”字突出,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还体现在风起云涌的镇域经济上。

镇街兴则东莞兴。五年来,东莞推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形成了松山湖一马当先、各镇街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2020年,全部镇街(园区)经济规模均超100亿元,全国百强镇增加至20个,实现历史性突破。

▲vivo工业园

“新”字亮眼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新动能快速成长

2020年11月,“东莞常平号”中欧班列开通。

广东铧为现代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辉说,“东莞制造”专列开通,一方面可以缓解莞货出口的物流难题,一方面还可以降低莞货出口的物流成本。

物换星移,流通天下。东莞现代物流加速“跑起来”,向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迈出了坚实步伐。

过去五年,东莞加快构建现代制造业新体系,培育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以培育新兴产业为抓手,促进新业态壮大成长,推动新动能蓬勃发展,经济发展稳中有“新”,“新”字亮眼,像“东莞制造”这样的新动能在莞邑大地喷薄而出。

▲“东莞常平号”首列回程中欧班列顺利抵莞

“国之重器”在这里拔地而起。

央视聚焦——2021年11月11日,CCTV13《朝闻天下》栏目关注报道中国散裂中子源,东莞再次成为全国人民目光的焦点。作为“超级显微镜”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全国唯一、全球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自2018年建成以来,其综合性能及各项指标已进入国际同类装置的先进行列,服务全球2600多位用户,完成课题超过500项。

大科学装置是提升原始创新力的“国之重器”。继中国散裂中子源之后,东莞迎来另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南方先进光源项目预研启动,两大装置将分工互补,构建起世界级科研创新平台集群,形成创新合力。

科技日报头版关注——2021年8月6日,科技日报头版刊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科技体制创新的故事。乘着灵活的体制机制“东风”实验室现有两院院士8位,实验室研究成果连续两年先后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重大技术进展”。

“国之重器”,在这里拔地而起,彰显国家实力,这背后是东莞经济实力的大幅跃升。

▲中国散裂中子源

“创新高地”在这里闪耀光芒。

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蓬勃发展,全市研发能力稳步上升,科技实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对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R&D经费支出再创新高,提前一年完成东莞市“十三五”规划任务,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期间,企业作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主体的地位愈加显著,企业科技产出成果喜人。2020年全市新型研发机构33家;全市专利申请量95959件,是201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6%;专利授权量74303件,是2015年的2.8倍,年均增长20.7%。

研发投入齐上亿元台阶——2019年,全市33个镇街(园区)R&D经费支出均在亿元以上,有10个镇街(园区)的研发投入强度超过全市水平,其中R&D经费支出10亿元以上的镇街(园区)有5个。与2015年相比,在全市33个镇街(园区)中,有19个镇街(园区)的R&D经费支出增长1倍以上,其中以松山湖增幅最高,增长4倍,有4个镇街增长2倍。

“创新高地”,在这里闪耀光芒,引领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新业态新动能迅猛发展。

“人才海洋”在这里集聚能量。

院士峰会在此举行——2021粤港澳院士峰会暨松山湖科学会议及第七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学术年会将于12月1日、2日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举行。众多院士大咖将连续第三年云集东莞,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过去五年,有超过50位院士常年在莞开展科研活动。

研发人员队伍壮大——全社会研发人员数量迅速增加,呈成倍增长态势。2019年,东莞全社会R&D人员达13.3万人,比2015年增加6.5万人,增长95.6%,与全社会R&D经费支出增速相当接近翻一番水平;2019年,每万人从业人员R&D人员数量为188人,比2015年增加88人,增幅达到88%。

“人才海洋”,在这里集聚能量,激起动能澎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过去五年,是奋进的五年,是辉煌的五年。东莞经济发展筋骨的强健坚韧,是每一个“肌体细胞”的不懈奋斗。

五年,1800多个日夜,足以让一个地方发生巨变。这变化,就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东莞人身边。

“一段时间不来松山湖走一走,就会错过这里许多建设发展新亮点。”宏川智慧董事长、总裁林海川表示,松山湖是东莞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也是东莞站在建设“双万”城市新起点上的重要引擎。

历尽天华成此景,壮志飞腾更高峰。新一轮建设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全市人民耕犁当下、志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