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行河长制五年 东莞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W020211112666828461440.jpg

▲长安镇莲花湖碧道

在长安镇莲花湖碧道,来这里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成为人们秋游、休闲散步的打卡景点。莲花湖碧道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东莞新八景“莲峰赏鹭”又添新景致,自然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东莞风景最靓丽的碧道之一。

莲花湖碧道是东莞全面推行河长制5年来所获得成效的缩影。从2016年开始,东莞把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广东省2020年度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结果中,我市排全省第5名,首次获得优秀等次,河长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

image002.jpg

▲美丽的华阳湖

全面推行河长制5年来主要成就

5年来,东莞市河长制体制机制不断建立健全,构建了以党政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第一总河长、总河长的三级河长体系,全市共设立河长1044名、湖长33名,实现全市河湖管理保护责任全覆盖。

全市新建污水管网1.2万公里,已完成610条污染河涌的综合治理,22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并逐步实现“长制久清”。

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保持达标,茅洲河、石马河等重点流域水质全面达标, 2020年国省考断面水质综合指数改善幅度排名全国第三、全省第一。

完成华阳湖18.3公里省级碧道试点建设,全市共完成碧道建设140多公里。

河湖“清四乱”工作于2020年5月底全部通过核查销号,完成全市河道管理范围内182个砂场的清理整治工作,保留29个堆砂场、37个自用砂场,取缔全部洗砂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华阳湖国家级湿地公园荣登美丽中国先锋榜,生态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黄沙河海绵城市生态公园和一大批综合整治后的河湖碧道,成为市民亲水休闲游乐胜地,东莞市荣获“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

image003.jpg

▲东莞生态园

建设5个体系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

进入新发展阶段,东莞将建成水资源配置合理和高效利用网、安全可靠的防灾减灾保障网、宜居宜业宜游的河湖健康保障网、秀水长清的万里碧道网、初具规模的水文化水经济带,一步一步把“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以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为契机,打造东西江双水源为主、本地调蓄水库为辅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完成全市供水“一张网”建设,统筹全市供水工作,保障供水安全;加快现有供水老旧管网改造,每年改造不少于500公里,提高供水效率,保障供水品质。

image004.jpg

▲东江企石段

完善“三位一体”的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体系。进一步提升河湖水质,深入开展美丽河湖创建行动,大力推进河湖生态修复、生态改造,提升河湖水生态环境。大力推进连片水环境水生态建设,打造若干个千亩以上的城市湿地公园、十里以上的滨江生态廊道。

按照“一环一网、多廊串珠”总体布局,以东江干流、东江南支流、东江北干流、石马河、茅洲河、东引运河和寒溪河等7条主干碧道建设为基础,同时开展水乡河网碧道建设。对碧道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岸边带景观绿化、慢行道和配套休憩设施建设等,到2022年,全市建设不少于350公里碧道;到2030年,碧道建成长度达到1000km,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幸福指数。

以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滨海湾新区为示范,打造连片滨水产业,建设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为片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依托优美的滨水环境,重点吸引科技型企业,打造产业共享带,融入滨海景观活力长廊,打通滨海湾新区与长安、松山湖的产业联系,打造立足东莞、面向湾区、链接全球的制造业企业总部经济带。

image005.jpg

▲白鹭群飞清溪湖

宜居宜业宜游的河湖健康保障网。完善“三位一体”(即改善河湖水质、保护水域岸线、拓展滨水空间)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体系。进一步提升河湖水质,深入开展美丽河湖创建行动,大力推进河湖生态修复、生态改造,提升河湖水生态环境。大力推进连片水环境水生态建设,打造若干个千亩以上的城市湿地公园、十里以上的滨江生态廊道。

秀水长清的万里碧道网。按照“一环一网、多廊串珠”总体布局,以东江干流、东江南支流、东江北干流、石马河、茅洲河、东引运河和寒溪河等7条主干碧道建设为基础,同时开展水乡河网碧道建设。对碧道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岸边带景观绿化、慢行道和配套休憩设施建设等,到2022年,全市建设不少于350公里碧道;到2030年,碧道建成长度达到1000km,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幸福指数。

初具规模的水文化水经济带。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巡河护水,树立爱水护水的榜样;建立河湖保护志愿者队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巡河护水。大力弘扬新时代水利精神,深入挖掘东引运河、水库等建设管理中的水文化元素,提高碧道、河涌治理等工程建设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以中心城区“一心两轴三片区”、滨海湾新区为示范,打造连片滨水产业,建设高品质滨水公共空间,为片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依托优美的滨水环境,重点吸引科技型企业,打造产业共享带,融入滨海景观活力长廊,打通滨海湾新区与长安、松山湖的产业联系,打造立足东莞、面向湾区、链接全球的制造业企业总部经济带。

(记者 张忻珏 通讯员 陈举宗 李淑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