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ISO9001等质量管理体系后,企业的管理和运营得到改善,产量、销售额、合格率提升,生产成本和投诉率降低。眼下,一股“质量管理热”,正在东莞小微企业中兴起。
11月25日,广东省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现场会在东莞召开。根据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截至10月底,东莞共有2.52万家企业获得各类有效认证证书8.33万张,证书数量居全国第三、全省第二。
所谓质量管理,是指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在充分满足顾客要求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的一种有效体系。
今年,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东莞20家试点企业的销量、销售额、产品合格率齐升,而生产成本和客户投诉量下降。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已成为东莞促进小微企业成长的助推器。
疫情等因素倒逼小微企业苦练内功
在现场会上,东莞市云仕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忠达(下称“云仕电子”)作为优秀企业代表上台发言。
陈忠达介绍,公司主营多单元耳机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200余项设计专利和多项声学研究成果。“去年以来,受疫情等外部因素的冲击,我们发展遇到瓶颈。必须想一种方法,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陈忠达说。
在广东省和东莞市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云仕电子找到广州赛宝认证中心(下称“赛宝认证”),请专家为公司的质量管理“把脉问诊”。
赛宝认证的专家深入云仕电子调研,对公司进行了全方位的管理成熟度评价,发现企业存在6个方面的问题:生产效率不高,人均产量仅5.8件/小时;交期准时率低,只有约50%;来料和出厂合格率低,只有约78%和92%;库存占用资金多,呆滞物料2000多万元;生产现场存在安全隐患;研发项目成功率低,研发试产合格率只有约50%。
当这些问题清单摆到陈忠达的案头时,他皱起眉:“本来外部环境就不好,自身还有这么多问题,拿什么跟对手竞争?改!”
从今年7月到9月底,一系列“微改革”在云仕电子内部推开。公司成立7个改善小组,从研发达成率、工艺改善、交期准时率、提升合格率、减少库存、供应商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质量革新。同时,对16个项目经理、42个基层管理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
陈忠达举了一个例子。原来耳机的电路设计使用FPC天线,需人工粘贴,操作一致性很难保证;如今优化线路布局,将FPC天线改成板载陶瓷天线,省去人工粘贴与FPC定制件成本,产品一致性更有保证。仅此一项,就能节约物料及人工成本26万元。
9月27日,一场改善项目分享会在云仕电子举行。7个改善小组激情满满地分享了自己的改善内容和成果,并获得了现金奖励。
通过质量变革,云仕电子的来料合格率提升了16%,人均每小时产出增加了22%,单件加工成本降低了18%,客户交期准时率提高了37%,呆滞物料减少了60%……算一算总账,质量变革共为云仕电子带来经济效益1656万元。
这些天,陈忠达皱起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他说:“打铁还须自身硬。尤其是在疫情等因素的倒逼下,小微企业更加要苦练内功,突破发展瓶颈。”
质量管理试点企业销售额增长7.4%
云仕电子是东莞今年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的20家试点企业之一。云仕电子的质量变革故事,也是东莞小微企业热衷于质量管理的缩影。
东莞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陈锡稳介绍,东莞自今年4月在全市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试点工作,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增强小微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2019年12月,东莞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东莞制造业质量变革战略的意见》,每年设立1.1亿元质量提升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募集社会资本成立1000万元的东莞市质量基础设施教育发展基金。这些基础工作,提高了东莞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意愿。
今年,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东莞以寮步镇电子行业、厚街镇家具行业为突破口,从146家报名企业中选取20家小微企业开展试点。依托中检集团广东公司、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成立技术专家组,为试点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东莞按“一企一策”的要求,制定了20个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和改进方案,以“专家会诊”的形式为企业“对症下药”,实施现场帮扶42次,诊断辅导135次,发现并指导改进问题182个,培训各类质量管理技术人员300人次。
着眼长远、举一反三,东莞对首批试点工作进行系统全面梳理总结,形成4个优良试点案例。针对小微企业的特点,提出“轻量化”质量管理体系架构,围绕有效性和易导入性等要求,编写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施指南,为下一步推广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提升行动,20家试点小微企业收益颇丰:平均每月的产品销量增长7.9%,产品销售额增长7.4%,成本下降4.6%,产品一次性合格率提升6.2%,客户争议或投诉数量下降7.4%。
开展质量管理已成为东莞小微企业的潮流。截至10月底,东莞共有2.52万家企业获得各类有效认证证书8.33万张,其中包括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2.44万张、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1.96万张、自愿性工业产品认证证书2.58万张等。同时,共有341家认证机构在东莞开展认证活动3.81万次,为小微企业质量变革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
小微企业成长 传统行业焕发生机
来到东莞市金海马家具有限公司(下称“金海马家具”)的车间里,只见车间环境清洁、井然有序。员工们操作机器,依次完成裥花、打底、配料、围边等工序,一个个床垫产品包装入库。
“别看我们是传统行业,但生产床垫有很多讲究。”金海马家具副总经理杜文波介绍,面料入库时、裥花面料使用时、裁面围条时,都要避免产生脏污;要严格实施金属探测,避免利器、断针等遗留在面料中;围边时,要避免多种情况导致的跳线爆边。过去,金海马家具在这些方面存在疏漏,但自从今年8月至10月实施了质量提升工程后,产品品质得到极大改观。
金海马家具的实验室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虽然有的家具企业也建立了实验室,但金海马家具的实验室却让人印象尤为深刻。
杜文波介绍,在实施质量提升工程过程中,公司厂长担任改善工作组组长,主抓实验室的建设。公司的实验室严格按照ISO17025、CNAS-CL01等专业标准建设运营,《化学品管理制度》等规范化文件多达26份。实验室设备的专业化程度,也堪比一家高新技术企业。
小微企业生存压力大,传统产业的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尤其多。杜文波认为,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最大的意义,不在于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在于实现了企业生产的标准化。他说:“有了这种标准化,企业的产品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很多大企业就是因为看重我们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对我们的产品有信心,才会选择与我们合作。近两年来,公司因为标准化做得好,收获了很多大企业的订单,这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指导金海马家具开展质量提升工程的单位,是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广东有限公司。该公司的一位专家认为,家具、纺织、食品等都属于传统加工业,管理层和一线员工凭经验工作,对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理解不够透彻,执行不到位。在工作中遇到质量问题时,往往只从点上进行纠正,没有全方位改善和预防问题发生的主动意识。这位专家说:“通过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提升行动,针对问题点从人员、机器、物料、方法、环境等各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影响到问题点的关键因素,才能实现问题的根本改善,提升产品合格率和顾客满意度,从而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