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由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省制造业协会和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承办的2021年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政策宣讲会暨大型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对接活动(东莞专场)举行。
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随着“十四五”和地方新一轮规划、政策红利的密集落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将迎来新的空间,这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更好地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将进一步提升东莞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那该如何解决大型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供给、需求、信息不匹配问题?如何优化大型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产业链上下游布局?东莞该怎样构建起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共生共赢生态?本期“三人行”邀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知名财经评论家谭浩俊、东莞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秘书长刁思勉,共同讨论东莞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路径。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最关键在于创新发展,其内核是大中小企业以共创共享、良性共生、协同发展的方式创造价值、提升竞争力的新型产业组织形态。

东莞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秘书长刁思勉:当前,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大企业以数据和资源赋能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快速迭代为大企业注入活力。

知名财经评论家谭浩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应是供应链、创新链、数据链、价值链等一体的多方位、多角度深度融合的关系。相关职能部门要行动起来,加大力度推动企业融通工作。
大中小企业融通关键在于创新发展
记者: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是深层次的融合、共生共赢,在您看来,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真正内核是什么?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于当前经济发展有何作用和意义?
丁力:事实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是新概念了。2018年国家相关部门就印发了《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分工合作的成本越来越低,大中小企业合作深度和范围也越来越大,融通发展也有了更多的含义。不再只是简单上下游、分工协作、提供配套等关系,而是在创新、信息流、资金、技术、平台、品牌、营销等多个要素上的深度融合,形成利益共同体。
在我看来,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最关键在于创新发展,其内核是大中小企业以共创共享、良性共生、协同发展的方式创造价值、提升竞争力的新型产业组织形态,要求产业链中的大中小企业实现同步研发、同步生产、同步销售,以此来深化合作并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新时期,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增强本土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举措。
谭浩俊:所谓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就是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共享能力,以数据和资源赋能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新的产业形态下实现快速迭代,创新成果通过创新链、供应链、数据链回流大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简单地讲,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不再只是配套协作关系,而更多是创新合作关系。大企业有大企业的优势,中小企业有中小企业的优势,中小企业不再依附于大企业。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一直是以大企业的附属而存在的,在话语权方面,也是大企业一方说了算,导致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严重缺乏。中国经济要向高质量发展,第一触角是能否实现产品生产和供应的高质量。而要实现产品生产与供应的高质量,自然需要企业发展模式的创新,需要改变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目前简单配套协作的关系,转换为供应链、创新链、数据链、价值链等为一体融通的多方位、多角度协作关系。
通过这样的融通发展模式,激励中小企业创新,用创新技术、创新产品、提高质量来满足大企业的配套需要。当然,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不仅仅是中小企业发展与转型的需要,也是大企业发展与转型的需要。没有供应链产品质量的提高,供应端产品的质量就很难提高。反之,供应端产品质量的提高,也要求供应链产品质量的提高。这就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落脚点,也是出发点。
刁思勉: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是指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大中小企业创新组织模式、重构创新模式、变革生产模式、优化商业模式。当前,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大企业以数据和资源赋能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快速迭代为大企业注入活力,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开展跨业态、跨地区的网络化合作,集研发、生产、流通、管理和服务于一体,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赢新格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东莞大型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记者:东莞目前龙头企业、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如何?东莞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阻碍在哪?
丁力:东莞目前还没有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分工协作的良好格局。究其原因有两个问题。一是历史原因,东莞大多数企业是从贸易加工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强但企业功能和意义不完整,例如在市场营销、渠道构建、品牌建立等方面的欠缺,这种不完整导致供应链不完整,使得即便是规模很大、营收可观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没有差异性,形成竞争关系难以分工合作。生产同类产品并不必然导致竞争,但在市场部分大中小企业依然重合度很高,形成内卷。
二是存在企业分工诚信不足的问题。不光是产品质量,而是存在合作风险。例如,中小企业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在中小企业对大型企业形成依赖时,大型企业采用垄断行为,打压价格、压缩小企业利润空间等。
谭浩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应是供应链、创新链、数据链、价值链等一体的多方位、多角度深度融合的关系。目前,东莞大中小企业更多是供应链层面的协作,较少其他方面的联动发展,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常常难以维持。要么大企业被中小企业抛弃,要么中小企业被大企业抛弃,而抛弃的理由,很大部分取决于人情等方面的关系。在这样脆弱的联结下,很容易出现一方对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的不重视,导致终端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在与其他同类企业竞争中会失去优势,合作关系也容易受影响。中小企业对大企业依赖过深,依附其生存,一旦合作结束,失去依靠便难以为继。
刁思勉:当前,东莞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而部分小型企业又过于依赖大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形成互通共赢的格局。一个是东莞中小企业产品和技术质量有待提高,达不到与大企业合作的门槛;另一个是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的意愿不强,为保证终端产品质量,大企业会挑选稳定可靠的合作供应商,不会冒险去选择一家了解不深、不确定是否有可靠保障的企业,毕竟品牌越大,容错率越低,一件不合格商品会造成致命伤,伤害品牌形象。
依托数字平台实现企业融通发展
记者:东莞该如何打造大中小企业共生共赢的新生态,实现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丁力: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首先企业要进行转型,从“工厂车间”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有自己可控的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强链拓链补链,完善供应链。其次是在市场销售环节,依托跨境电商、线上平台、线下市场等,积极开拓市场,树立自己的品牌,构建自己的渠道。三是注重对企业诚信的建设。最后是对区域发展、产业格局的合理调整。
谭浩俊:实现东莞大中小企业真正的深度融合,要求中小企业合作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品技术与质量不断提高,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为大企业提供高层次的无可替代的合作价值,共同为大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打下坚实基础,增强竞争力,扩大品牌效应,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对此,东莞相关职能部门也要行动起来,在资源配置、政策配套、技术支持、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大力度,推动企业融通工作。
刁思勉:在数字经济时代,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生态需要依托互联网的平台和载体来实现。通过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创新平台,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着力探索和推广融通发展模式,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也要发挥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特色载体建设,依托特色载体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