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之光•照亮奋进东莞⑦|道德模范殷雯:创下多个国内首次实现尖端设备国产化

散裂中子源屏蔽体系统的自主设计和建造,国内首个控制中子束流的大型高精机-电-纯水-真空集成设备的自主研制,多物理谱仪建设过程中“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的攻克……

这是殷雯近年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交出的部分优秀答卷。这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现担任中国散裂中子源屏蔽组组长和多物理谱仪组组长。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她与团队的艰苦奋斗和不断探索,也是她与东莞的同律动、共进步。

■殷雯

潜心科研不断突破

什么是散裂中子源?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能在不对物质造成破坏的前提下“看穿”材料的微观结构。简单来说,通过它能够探明材料的结构和动力学表征,对材料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可惠及多个学科、领域。

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之前,全球只有三个脉冲型散裂中子源装置。从无到有,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

殷雯是最早参加散裂中子源工程的骨干之一。她主导负责设计并建造了其中的靶站屏蔽体系统,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保证人员的安全。“作为项目负责人,第一是要保证设计上的准确,第二是要合理使用经费,第三是要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回顾整个过程,殷雯对各个环节都印象深刻。涉及多个学科,所以在设计上难;统筹兼顾各部分的经费使用,所以在建造上难;是靶站关键系统之一,所以在时间上难。

最让殷雯自豪的,就是系统中核心部分——中子束线开关的自主研制。开启实验时打开,终止实验时关闭,实验中保持稳定,可以说,这个运动部件关系着实验的成功进行。“闸门有20吨重,我们需要保证它重复定位的精度非常一致,才能尽可能减少实验中中子的损失。”高辐射环境下,受限范围内极高精度控制、运行后100%稳定、保证人员安全等,种种限制与要求都要在经费范围内满足。

仅用18个月,殷雯就带领团队与其他实验室合作,攻克了所有关键技术,完成了中子束线开关系统样机的研制。批量生产大型重载高精度中子束线开关设备成为现实。

“我们的中子束线开关的重复与安装定位精度在1个毫米内,高于国际上的大量装置。”殷雯说。

从做客到主人翁

从大学毕业后开始工作于北京,殷雯其实没想过会与东莞有交集。如她自谦“是工作选择了我”般,也像是东莞选择了她。

2007年,殷雯第一次来到东莞,当时她对东莞的印象只有广为流传的“世界工厂”。“更像是客人,因工作而不得不来莞。”2013年,殷雯开始与家人分居两地,长期在松山湖生活,也见证了东莞的一步步改变。

“东莞对我们提供的支持可以说是非常大的。”比如政策上、经济上,员工孩子升学问题等,整体为园区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殷雯也感觉在东莞工作生活越来越舒适、愉快。“与原来相比,环境的变化可太大了。”工作之余,她会到松湖烟雨走一走转一转,“好的环境能带来好的心情,好心情有助于工作,良性循环。”

除了环境、市容大大提升,政府的响应速度提高、服务态度改善也显而易见。

去年年底的经历让殷雯深切感受到东莞服务的高效率与人性化。“我刚从北京飞回来不久,因为某机场有一两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所以需要进行排查。”回莞后她就在园区内做实验。松山湖公安部门电话打来时,殷雯说明了情况,对方马上提供解决方案:让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上门采样。随后很快解决。“我们东莞很为科研工作者考虑,感觉非常贴心。”

随着时间推移,现在殷雯已经把自己看成了东莞人,对东莞十分认可,也思考着为东莞未来发展出力。“比如一些产业可以通过散裂中子源进行基础研究,探清内在,就能够降低试错成本。”在大科学装置、省级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集群四大元素汇聚的东莞,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等领域,很多“殷雯”都积极并将持续为东莞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