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首届湾区科创峰会举行。“2021大湾区科学论坛”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发起,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指导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为主办单位,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承办。作为2021大湾区科学论坛主议程下的特色活动,腾讯公司联合举办了“湾区科创峰会”,聚焦国内外科技创新实践,建言大湾区共享创新发展。
峰会聚集了来自粤港澳三地、产学研三界的专家学者和科创企业代表,就推动共享创新、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共同体等话题,展开探讨。
与会嘉宾们纷纷表示,面对大国博弈、数字经济浪潮和湾区竞争,粤港澳大湾区在赶考的路上,有条件、也有能力成为全球顶级科创湾区之一,交出新时代的高分答卷。
作为此次峰会联合主办方之一的腾讯公司表示,未来将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搭建“湾区科创峰会”这个平台,助力更多中小科创企业交流和发展,向“专精特新”迈进,解决更多实际“科技痛点”,推动培育更多世界级“隐形冠军”,履行湾区大企业的应有责任。

全球四大湾区竞逐科创,粤港澳大湾区应当好“科创排头兵”
全球竞争看科技,科技竞争看湾区。数据显示,作为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当前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都在以最大力度打造全球科创高地。
“中国的科技创新何去何从?”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就这一重要战略议题在此次峰会上指出,近年来,全球各大湾区都在加速抢占新一轮科技创新变革的顶峰高地,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以均衡发展型数字经济为牵引,背靠教育科研资源优势和完整产业链基础,在国际各大湾区中获得了独特科创位势。
一直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工业增加值在全国占比达到两位数,以数字经济相关制造为代表的高科技制造业产值占全国比重更超过35%,既有华为、腾讯等优秀大企业及他们打造出的良好科创生态,又在教育科研领域拥有突出资源禀赋优势,再加上完整的产业链基础,成就了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科创位势。
但同时,与会专家认为,科学能力是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存在的最大短板,从“科技产业中心”向“科学发现中心”转变仍有很长的艰难道路要走。樊纲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在“科技产业中心”的基础上,力争成为全球“科学发现中心”。
樊纲建议,要关注底层技术,更要关注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
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大湾区需构建“科创共同体”
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技术更需要机制。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基于各自优势和产业基底,湾区内新兴产业协同共生格局初显。但从客观数据来看,2020年大湾区独角兽数量仅为旧金山湾区的四分之一,亟需摆脱“量质齐低”的状态。
深入构建企业联动机制,谋求大湾区长远发展,此次峰会提出“共享创新”这一全新“解法”:科研龙头牵手科技巨头、龙头企业搭配中小企业、企业与高校共建科研能力等,在多维度多领域构建“科创共同体”。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加强产学研协同发展,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此次峰会上多位嘉宾表示,加速推动产学研融合、推动共享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把科研放在离市场最近的地方,真正实现‘研究赋能市场—市场反哺科研’的正向循环和利益共享的全创新链条。”樊纲认为,推动共享创新,要做到科创要素的共享,打造最友好创新环境的创业湾区,例如实现科研人才企业与机构的双栖,建立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打通科研机构和企业“旋转门”,在其中发挥好大企业的作用,形成各方基础科研力量联合之势。
在分享中,腾讯杰出科学家、腾讯量子实验室创建者和负责人张胜誉作为从高校投身企业的代表,他呼吁,“当下是产业科学家的黄金时代,产业界和学界应适当模糊工作边界,科技企业则应向前多走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培育专精特新,湾区企业要在互动中“先强带后强”
优秀的大企业更应肩负大使命、大担当,发挥引领作用,搭建协同平台,这一点成为此次峰会上多位嘉宾的共识。
“现在的问题是相比欧美巨头,湾区大企业还不够大、不够强,要让这些企业更强更大。应当在一定时期内选择3-5个关键领域集中攻克。”樊纲鼓励湾区大企业做大做强,并对不同规模企业间的创新合作给出了建议。“大科技企业中,以华为和腾讯为代表,一个是硬科技,一个是数字平台。二者要形成‘双轮驱动’,先强带后强,携手中小微和创新创业企业,协同推动共享创新。”
而对于科技创新来说,不少突破都来自于边缘创新和独特创造。在现场的分享中,来自粤港澳三地的科创型企业代表也分别结合自身业务发展和实际情况,分享了对太空科技、人工智能、能源环保等“专精特新”前沿领域的探索,和对产学研结合意义与价值的理解。他们也纷纷表示,作为科创企业,确实需要一个“立足湾区,面向世界”的交流互动平台,既可以看到世界前沿科技趋势,也能同大企业、同行业及专家学者进行更多探讨,在“共享创新”下实现技术发展的飞跃与“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