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粤港澳大湾区来看,随着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的快速铺开,珠江口正在被缝合,湾区城市群逐渐被串联成都市圈,整个大湾区越来越像一个“市”。
进入都市圈时代,交通路网建设将改变一座城市的命运。

莞深高速黄江服务区
在莞深交界处,黄江镇因近年来积极加强与深圳、松山湖路网连接,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社会发展犹如驶上了快车道。
湾区是海洋经济的最高形态,也是城市群模式的升级版,更是一个国家不断对外开放、参与世界竞争的主要力量之一。随着大湾区时代的到来,城市交通已经成为湾区城市竞争中至关重要的新赛道,哪座城市稍有落伍,就有可能输掉未来的城市竞争。
作为东莞连接深圳的“南大门”,黄江镇尤其要重视对城市交通的建设,这是黄江实现新一轮腾飞的关键抓手。
(一)
作为世界第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在交通上的领先优势极为突出。
当前,深圳正在加快建设1000公里国家铁路和城际铁路,高标准打造大湾区轨道交通网核心。未来5年,深圳都市圈城际铁路网有望初步建成,届时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必将深刻改变区域格局。
当前,“轨道上的大湾区”正在形成;未来,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日益清晰。
不断延伸的城市交通不仅拉近了都市圈的时空距离,更将拓展城市发展的边界。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车流,还有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大湾区三面环山,珠三角城市群分布相对集中,如何打通连接城市之间的道路成为都市圈城市抱团发展的关键。
莞深之间,由北向南,长约15公里的公常路纵贯整个黄江,一路延伸至深圳光明科学城。
黄江镇地处于莞深融合的前沿地带,是东莞对接深圳光明区的重要门户。当前,东莞与深圳两座城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融合,这几个月来,深圳光明科学城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相继发布,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两大“双子星”在黄江南北两侧熠熠生辉。

为进一步抓住先机、赢得主动、抢占制高点,黄江明确提出打造“深莞高度融合样本”的目标,加快推进与深圳互联互通。由于黄江主政者高度重视全镇道路交通建设,今年以来,这方面的喜讯频频传来。对内,环城南路、田星路等多处“断头路”被打通;对外,第二条连接黄江与深圳的主干道也正在加快推进。
更令人欣喜的是,目前正在加快建设的东莞轨道1号线,将与深圳6号线在黄江无缝对接。按照规划,2024年该地铁线将开通运营,届时黄江与深圳将真正构建起“半小时生活圈”,其区位优势也必将大幅度提升。
可以想象一下,围绕TOD、慢行系统,黄江的城市肌理缓缓铺开,四通八达的城市网络必将撬动莞深区域板块价值大幅提升。从区域来看,上海+苏州面积为1.48万平方公里,而广州+东莞+深圳只有1.19万平方公里,稀缺的土地资源将促使大湾区城市群加快走向融合。
在融合的过程中,高品质的交通体系毫无疑问将充当突破城市发展边界的“先行军”角色。
(二)
道路交通建设的背后,隐藏着黄江巨大的发展潜力。高品质打造城市交通体系已成为黄江当前的当务之急。
为赢得下一轮发展主动权,黄江应从宏观着眼,围绕大局大势,全盘谋划、统筹推进,让交通运输的战略性、引领性、服务性、基础性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观大势谋大局。日前,黄江明确未来五年将投入35亿元构筑“三纵五横”的高品质交通路网,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建设,加快建设新城大道、清龙路、松黄路,全面打通并升级镇内“断头路”,以交通率先一体化带动协调发展。
由于受山地众多等地形限制影响,黄江境内“断头路”众多,此外,大量旧厂房、旧民房的存在更增加了征地拆迁的难度,在加快推进道路建设的过程中,必定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有许多难关要攻克。这就要求全镇党员干部,务必要把握关键节点,坚持实干担当,把抓落实作为第一要求,久久为功、各个击破,加快构建更加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高品质打造城市交通体系要立足黄江当前交通现状,结合全镇城市规划及未来远景目标发展,总体考虑、分步实施,在项目实施上注重先急后缓,统筹推进。其中特别要突出服务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大局,加快推动“双科学城”高质量串联,为加快打造深莞科技成果合作转化区提供支持。唯有如此,黄江才能加快塑造“双城双核,一轴一链”的城市结构,构建集科研、生活、生产功能为一体的多元化城市。
高品质打造城市交通体系既要打通“大动脉”,又要疏通包括农村公路在内的“毛细血管”,让高速路网与千家万户紧密相连,提高群众出行的便捷性。
打通“断头路”不仅涉及各村征地拆迁问题,更事关全镇的发展规划,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镇各个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形成攻坚合力。与此同时,在加快推进道路建设的过程中,要确保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要针对交通难点、堵点问题,科学规划,合理部署,切实解决交通瓶颈问题,进一步提升道路交通条件和城市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