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出台,专家建议东莞——“软硬兼施”推动软件产业发展

日前,工信部正式印发《“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企业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4万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十四五”基础组件供给要取得突破,标准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产业链短板弱项得到有效解决,长板优势持续巩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工业APP突破100万个;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重要竞争力的骨干企业,高水平建成20家以上中国软件名园。

《规划》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总体考虑是什么?当前东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推动软件产业链升级、提升“软件价值”、激发数字化发展需求、培育壮大产业生态?本期“三人行”邀请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经济学研究员朱名宏,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张海冰,知名财经评论家谭浩俊进行专题讨论。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经济学研究员 朱名宏:推进软件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有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还要借力于技术人才的储备,多层次、精准化人才支持等政策扶持。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张海冰:东莞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要与本地的制造业优势结合起来,根据《规划》提出的“重点突破工业软件”的要求,在相关领域找到突破点。

知名财经评论家 谭浩俊:东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载体和平台。建立起一批优质的产业平台载体,加速汇聚创新资源要素,构建软件产业体系,吸引好企业好项目落地。

软件和信息技术领域愈发关键

记者:《“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聚焦软件产业链、产业基础、创新能力、需求牵引、产业生态五个方面,提出了“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那么《规划》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总体考虑是什么?

朱名宏:软件是信息技术之魂、网络安全之盾、经济转型之擎、数字社会之基,“软件定义”引领创新、促进转型、培育动能,不断加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十四五”时期,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规划》确立了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贯彻落实国家软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五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行动方案。

张海冰:《规划》出台的背景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软件业发展已经取得相当的成就,2020年全行业收入达到8.16万亿元,占信息产业比重达到40%,“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13.8%。但中国软件业仍然存在着产业链供应链脆弱、产业基础薄弱、软件与各领域融合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需进一步深化、产业生态国际竞争力亟待提升等短板。

《规划》出台的总体考虑是通过深入实施国家软件发展战略,强化国家软件重大工程引领作用,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提升关键软件供给能力,加快繁荣开源生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坚持应用牵引、整机带动、生态培育,壮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体系,全面推进重点领域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持续培育数字化发展新动能,全面支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

谭浩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在不断提高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由2012年的4.77%上升至2019年的7.24%。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同时,该产业的影响力也是不断在扩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和发展新产业的孵化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进一步突出软件价值导向

记者:《规划》将“提升软件价值保障能力”作为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为什么强调要推动“软件价值提升”?

朱名宏:目前,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数字化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发展新阶段,而软件在数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软件对融合发展的有效赋能、赋值、赋智,将全面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持续激发数据要素创新活力,夯实设备、网络、控制、数据、应用等安全保障,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为数字经济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发展环境仍需完善,“重硬轻软”现象依然严重,软件价值失衡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在此背景下,《规划》将提升软件价值作为提升产业基础保障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向,进一步突出软件价值导向。

张海冰:这主要是针对目前国内在软件发展中存在的“重硬轻软”现象依然严重而提出的。由于软件本身存在物理上的不可见性,经济上的边际复制成本为零的特性,导致国内长期以来在软件开发使用和消费中,存在软件天然免费的误区,也存在不尊重软件知识产权,将未授权的复制、再开发,乃至剽窃、盗版都视为正常的现象。因此,《规划》专门提出,将“提升软件价值保障能力”作为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推动“软件价值提升”,逐步减少和消除忽视软件价值,不尊重原创者投入的现象,通过加强软件和信息技术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原创软件、原创算法、原创的服务模式大量涌现,为中国从软件大国走向软件强国创造更好的条件。

谭浩俊:当前,软件价值在我国的产业发展中并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事实上,软件为产品赋能,提升附加值,走向智能化。但因为软件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软件价格受抑,软件企业发展受限,制约产业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规划》强调推动软件价值提升,突出软件价值导向,有力推动软件产业发展。

加快构建软件产业发展生态

记者:当前东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推动软件产业链升级、提升“软件价值”、激发数字化发展需求、培育壮大产业生态?

朱名宏:人才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软件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主要依赖高素质人才队伍。由于软件人才从业门槛高、社会储备少,东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面临人才培养难、招聘难、留住难三大“造血”难题。推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有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还要借力于技术人才的储备,多层次、精准化人才支持等政策扶持。高精人才决定关键技术的突破,具备软件开发的基础人才则体现着产业的体量,建议相关部门出台专项政策,推进行业人才梯度培育,根据产业的成长特性分层分级,明确行业领军者、技术领衔人、资深工程师等梯度的人才要求,精准施策,强化技术支持与服务,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张海冰:东莞作为制造业强市,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硬轻软”“硬强软弱”的特征,不仅无法与深圳、广州相比,与珠海等城市相比也存在差距。值得肯定的是,目前东莞市政府高度重视软件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下一步东莞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要与本地的制造业优势结合起来,发展思路上要避免全面开花的误区,根据《规划》提出的“重点突破工业软件”的要求,在数据库、开发支撑软件、设计仿真系统软件、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EDA)、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软件等相关领域找到突破点,以“软硬兼施”的战略思路,推动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大发展。具体措施上,应该抓住“人才引进”和“知识产权保护”两个重点,可以尝试推动本地制造业企业与国内外软件龙头企业合作建设工业软件发展基地,培育壮大东莞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生态。

谭浩俊:对于东莞来说,软件和信息产业发展最大问题是人才建设。东莞急需一批既拥有设计能力,又了解东莞产业特点的软件人才。另一方面,东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需要载体和平台。建立起一批优质的产业平台载体,加速汇聚创新资源要素,构建软件产业体系,吸引好企业好项目落地。再者是服务体系的问题,东莞尚未形成围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完整的配套的服务体系,零散不具规模的服务不能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支撑。

建议东莞在政策上要有所支撑,政策要具有针对性、导向性,对有技能、有技术的人才给予鼓励,对有发展前景、良好发展基础的企业给予补贴,加大对潜力企业的宣传力度,提升资本市场的关注度。其次,要引导软件业发展为当地产业提供服务、形成支持,助推制造业实现高科技化、智能化,帮助企业更加精准、更高质量地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