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莞城作为老城区,土地面积全市最小,目前土地开发强度达到96.4%。面对土地资源匮乏等不利因素,近年来,莞城着力优环境、调结构、促转型,促进了经济平稳发展。2020年,全街道生产总值215.21亿元,以占全市0.55%的土地创造了全市2.2%的地区生产总值。
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召开前夕,东莞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莞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钊。他表示,结合老城区的特点,莞城将围绕“党建引领、空间拓展、产业支撑、文化赋能、管理提升”的总体思路,以城市更新为突破口,以文化为引领,加快推动莞城破局开新、全面复兴,让老城焕发新活力。

▲莞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钊
新答卷:
以全市0.55%的土地创造全市2.2%的GDP
东莞日报:过去五年,莞城街道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新答卷,请您盘点一下莞城这些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亮点?
陈钊:过去五年,莞城街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全街道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其中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创建全省“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镇、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站省级示范点、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等25个项目先后获评全市年度考核“单打冠军”。
产业升级方面,面对莞城土地资源匮乏等不利因素,莞城着力优环境、调结构、促转型,促进了经济平稳发展。2020年,全街道生产总值215.21亿元,以占全市0.55%的土地创造了全市2.2%的地区生产总值。发展载体不断夯实,通过向社会收购等方式增加了104.2亩产业用地;深入实施企业规模和效益“倍增计划”,目前辖区内拥有市级名誉试点企业1家、市级试点企业4家、市级协同倍增企业17家以及街道倍增企业25家。创新活力持续增强,成功申报广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镇,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目前拥有80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建成莞城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正在对莞城科技园的旧厂房进行改造建设约35000平方米的“科创中心”。
空间拓展方面,面对土地资源有限等制约,莞城坚定“产城人”融合的方向,大力推进“三旧”改造,推动城市有序更新、品质提升,为优化产业发展空间、推动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近五年共完成城市更新供地14宗、559.32亩,已完成改造的11宗、353.41亩。积极配合市推进鳒鱼洲活化改造和“东莞记忆”项目建设的前期设计等工作。完成粮仓片区单元、圳头单元、戴屋庄单元等项目前期服务商招引工作。
环境整治方面,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城市品质升级,努力打造优质宜居生活圈。完成第三、四批共1.74公里的截污次支管网建设、东门路等9公里雨污分流工程和东门河等4条内河涌清淤工作,对珊洲河、人民公园莲塘实施生态修复。
民生服务方面,莞城切实抓好各项民生实事,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立养老产业发展公司,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市场化。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完成了平乐坊小学、中心小学分校扩建等工程,实施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基础教育的特色化、均衡化。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深化“文化惠民”服务,累计举办文化活动2833场次,参与群众超过310万人次。

新起点:
打造“东莞记忆”文化核心圈
东莞日报:当前,东莞正谋划立足“双万”新起点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对标东莞打造高品质现代化都市、湾区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之都、民生幸福美好城市等目标,结合莞城未来发展方向,接下来有哪些发展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
陈钊:莞城街道将结合老城区的特点,围绕“党建引领、空间拓展、产业支撑、文化赋能、管理提升”的总体思路,取长补短,精准发力,加快推动莞城破局开新、全面复兴,让老城焕发新活力。
实施“文化莞城”,建设更富历史底蕴的品质城区。一是打造“东莞记忆”文化核心圈,推进城外片区的修复改造,深入挖掘可园、鳒鱼洲、骑楼街区、粮仓等“东莞记忆”历史文化节点资源价值,以骑楼街区活化为核心,加快城外“十二坊”片区文化空间统筹开发,打造文旅产业。
二是大力培育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可园博物馆、岭南画院、岭南文学院文化集聚区等,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模式,带动中高端文化产品及服务发展,打造商业文化运作平台。
三是优化提升公共文化品牌服务,进一步统筹莞城辖区内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积极构建规模化、系列化、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性品牌体系。四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优化主城区空间,构建产城融合现代都市产业体系。一是优化都市核心空间格局,按照“留改拆”的总体思路,积极构建“一心、一轴、两带”的城市空间格局。
二是加快城市更新模式创新,借助专业团队力量,加强城市更新总体研究,推进土地整合、连片改造,吸引企业总部和高端商业回流,使老莞城尽快焕新颜。
三是构建现代都市型产业体系,围绕重点行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和“5G+工业互联网”发展,完善信息通信、软件服务等数字产业链,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货币、区块链等产业发展。
四是推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智能制造高端供给,推动技术、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加速向智能汽车电子、物联网传感器、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集聚,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
聚焦智慧韧性城市,优化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体系。一是打造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二是构建韧性城市应急体系。三是建设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四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五是坚决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增进民生福祉,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发展新局面。一是实施人才就业优先战略。
二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实施新建学校高起点发展,快速把新建学校创建成优质学校;积极推广集团化办学,打造中心小学、步步高小学、英文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品牌,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
三是优质均衡发展医疗卫生,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四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五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新作为:
打造具有全市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
东莞日报:作为经济大市,“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一直是东莞的鲜明城市特色和重点发展方向。莞城街道在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高质量发展、展现新作为方面,有哪些发力点、硬举措?
陈钊:莞城是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一个重要节点,于2017年成功申报广东省“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镇,目前拥有81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V-Work梦工场)、省级科研众包培育平台1个(东莞科技在线科研众包平台)、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个(蚁巢两岸青年创业孵化器、联丰创意谷科技企业孵化器、0769创业梦工场、东莞市智慧金澳孵化器、新南方国际创客中心、东莞软件企业孵化园)、市级的港澳台科技创新创业联合培优示范基地2个(莞城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蚁巢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市级众扶平台1个(智通人力资源众扶平台)。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接下来,莞城将以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为契机,着力聚集广深莞创新要素,汇聚创新力量,加快完善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一是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鼓励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持续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培育和引进一批新的高新技术企业。二是进一步招引培育新兴产业,深化粤港澳科技合作,积极引入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智能制造、电商产业、服务外包、大数据等生产性服务业。三是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强化金融政策支持,加快推进科创中心、广东智慧广电数字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具有全市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引领带动莞城全域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