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杨振宁与翁帆的婚姻?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21日发表了一篇题为《怎样看待杨振宁与翁帆的婚姻?》的文章称,这段婚姻面对的舆论变迁,实则是中国社会婚姻观演进的缩影。文章的作者是财经媒体专栏作家、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蔡恩泽。

文章称,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10月18日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103岁。当清华园官网转为黑白以寄哀思,当学界追忆他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划时代贡献,一段跨越21年的婚姻亦再度进入公众视野——82岁时与28岁翁帆的结合,曾在2004年引发漫天争议,如今却在先生的诀别时刻,成为映照爱情本质与社会进步的一面明镜。从“归根居”的朝夕相伴,到公众舆论从苛责到包容,这段关系早已超越个人情感叙事,成为解读现代婚姻真谛的重要样本。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结婚,54岁的年龄差瞬间引爆舆论场。彼时的讨论充斥着功利化揣测:有人将翁帆的选择解读为“依附光环”,将杨振宁的决定视为“晚年冲动”,却忽略这段关系的时间纵深——1995年汕头大学的初遇,早已埋下缘分伏笔;2003年杨妻杜致礼离世后,2004年的重逢才让情愫自然生长。

最有力的回应来自当事人的平静。翁帆在杨澜访谈节目中坦言,订婚时仅通过邮件告知亲友,全然未料引发轩然大波,“我们自己反而没什么压力”。这种从容源于关系的纯粹性:清华园“归根居”里悬挂的出游合影,两人共坐的“爱之椅”,都印证着日常相处的温情。杨振宁那句“翁帆是上帝送我的最后的一个礼物”,并非客套修辞,而是走过百年人生后的真诚慨叹。

这段婚姻的核心,是超越世俗定义的精神共鸣。翁帆用“象牙塔中的象牙塔”形容婚后生活,强调杨振宁为她构建纯净的世界,这种精神滋养让她逐渐领悟“爱是成全而非占有”。杨振宁虽清醒认识到年龄差距的现实,却拒绝用“牺牲”定义翁帆,甚至坦言支持她在自己离世后再婚,这种尊重恰是爱情的高级形态。

21年的相伴更让这段关系沉淀为生命默契。曹可凡在访谈节目中观察到,杨振宁提及翁帆时“脸上漾出甜美的微笑”,翁帆则透露先生“早上爱睡懒觉”的生活细节。这些烟火气的片段,消解外界对忘年恋的浪漫想象,还原出婚姻最本真的模样——不是传奇叙事,而是两个灵魂的相互照拂。杨振宁晚年仍能保持敏捷思维、发表多篇论文,或许正得益于这份情感支撑。

这段婚姻面对的舆论变迁,实则是中国社会婚姻观演进的缩影。2004年的激烈争议,折射出传统婚姻中门当户对、年龄匹配的惯性思维,而21年后“佳话”之誉的转变,则见证社会对个体情感选择的包容度提升。当杨振宁预言“三十年四十年后,大家会觉得我们是一个非常好的罗曼史”,他赌的不仅是情感的持久性,更是社会观念的进步性。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段关系打破双重刻板印象:既否定“老年无爱情”的偏见,也消解对女性情感选择的物化解读。翁帆并非被动的陪伴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她在婚姻中实现自我成长,这种平等互动,恰是现代婚姻的核心价值。正如杨振宁拒绝用功利视角定义关系,社会也应摒弃“价值交换”的思维,回归爱情的本质标尺。

杨振宁与翁帆的婚姻,终究是两个人的生命选择。从1995年的初识到2025年的诀别,这段跨越两个时代的相伴,早已用时间回应所有质疑。当我们剥离诺贝尔奖得主的光环与年龄差距的标签,看到的不过是两颗相互吸引、彼此滋养的灵魂。在这个仍被世俗偏见束缚的时代,这份“象牙塔下的爱与真”,或许正是对婚姻本质最朴素的注解——它无关年龄、身份与外界眼光,只关乎个体内心的真诚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