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韦娟明 向雪妮
近日,我们收到来自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人民法院的一纸刑事判决书,为持续半年的“人肉开盒”调查画上阶段性句号。
(一)
今年3月,一起网络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知名企业高管之女因追星纠纷,在网上公开一名网友的个人隐私信息并进行辱骂。这一“人肉开盒”行为迅速引发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事后,该名高管发表致歉声明,提及这些隐私信息是从海外社群网站获取的。
一名未成年人为何能轻易获取他人隐私信息?我们调查发现,在境外社交平台“电报”上,存在大量名为“社工库”的群组。这些“社工库”,实为黑灰产从业者利用各类泄露数据搭建的庞大数据库。
为深入揭露其危害,我们决定“开盒”自己。经授权,我们分别花费320元、300元,从“社工库”客服手中买到了同事的户籍信息。
第一份资料不仅身份证号、出生日期完全正确,附带的户籍照片甚至是同事初中时在湛江拍摄的。第二份资料则更为详尽,包括身份证号、出生地、具体到楼栋号的住址、年龄、生肖、QQ号及头像等隐私信息。
完成调查取证后,我们第一时间报警。3月19日,调查报道《“人肉开盒”再调查:网络灰产隐秘升级,记者买到自己的秘密》一经发布,迅速引发全网热议,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在内的超过200家海内外媒体跟进转载,全网阅读量突破亿次。
(二)
调查取得阶段性进展,但我们的工作远未结束。作为记者,我们深知报警、交稿和发稿并不是建设性舆论监督报道的终点,治理“人肉开盒”乱象需持续发声。
半年来,我们开设《“人肉开盒”再调查》专题,对话“开盒”乱象下的真实受害者,邀请他们讲述自身遭遇和维权困境;观察网络热议下“开盒”从业者在手法和套路上发生的改变……截至目前已发稿20篇。
与此同时,我们积极跟进相关部门对“开盒”乱象的整治——报道发布不到10天,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四部门宣布启动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明确将打击通过暗网、电报等境外渠道违规售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今年5月,中央网信办再度专门印发通知,从阻断信息传播、完善预警机制、加大惩治力度等多个维度,对强化“开盒”问题整治提出具体要求。
与此同时,微博等网络平台通报并处理了一批涉及“人肉开盒”的违规账号。
今年8月,人民法院案例库新增了与“人肉开盒”相关的入库参考案例,为后续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参考和指引。

记者收到来自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人民法院的一纸刑事判决书。
9月24日,许某来等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一案宣判。根据湛江市霞山区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被告人许某来团伙通过“小红书”App寻找潜在客户,私聊确定需求并商定价格;随后利用“社工库”等境外平台进行非法查询;资金结算则通过“电报”软件从洗钱人员处获取收款码,在扣除10%“抽水”后,客户支付的资金将被转入该团伙的虚拟货币钱包账户。
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许某来团伙共非法查询公民个人信息530条,非法牟利42466.34元。法院最终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许某来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并处罚金25000元;判处张某甲有期徒刑八个月,并处罚金9000元;判处张某乙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10000元。三名被告人未提出上诉。
(三)
回顾这半年,“人肉开盒”系列舆论监督报道的“建设性”得益于环环相扣的持续推进:
一是紧贴人民关注的热点,开展舆论监督,让社会话题成为报道选题。当舆论聚焦企业高管女儿“开盒”他人事件时,我们抓住公众情绪痛点,从多个维度推出调查,揭开黑灰产乱象,持续强化社会关注。
二是推出多样化产品持续追问。围绕“社工库”真容、乱象改善情况等议题,我们推出体验式报道、记者出镜评论、采写手记等多种产品,对“人肉开盒”乱象开展长达半年的追踪,回应网友“请长期调查”的期待。
三是积极联动解决问题,形成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合力。报道发布后,我们与渠道同事共同策划助推话题热度;媒体同行跟进扩大乱象曝光;调查团队及时报警并提供证据;半年来我们与侦查、公诉机关保持联系,持续跟进案件进展。这份判决书,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售卖公民个人信息的罪犯已受到法律制裁,但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关注“人肉开盒”乱象治理,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贡献媒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