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东莞正在这样做……

污水管网建设、黑臭水体治理、雨污分流改造、生态环境监测……近两个月来,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等单位的调研组,9次莅临东莞,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调研,着力推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十三五”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坚决”到“深入”,一词之变,意味着污染防治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如何总结“十三五”污染防治经验,为“十四五”污染防治提供借鉴和参考?梳理调研组在东莞的行程安排和座谈重点,不难发现,水污染治理、水源地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等老百姓身边的环境问题,仍然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在这方面,东莞既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也有需要巩固的薄弱环节。

▲道滘“花园式”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获得生态环境部、广东生态环境厅肯定

处理好分散式污水

东莞治水成效有目共睹,全市600多条河涌重现“水清岸美”,治水经验尤其珍贵。

“十三五”时期,东莞新建污水管网1.2万公里,累计建成1.3万公里;新扩建污水处理项目18个、提标改造污水处理厂35座,污水处理能力从258.5万吨/日提升至373万吨/日,从源头堵住了污水直排河涌的现象。

东莞治水,自上而下、高位推动,凝聚强大合力,按照“全流域、全河段、全天候、综合治理”的原则,打破碎片化治理格局,分别成立现场指挥部,引进有实力的大型集团公司,以“大兵团作战”模式,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同向发力,加快各流域综合整治,推动全市治水工作形成良好攻坚态势。

紧盯控源截污这个“硬任务”,东莞采取“一张图”干到底,通过制定综合整治攻坚战作战总图,开展挂图作战、大兵团作战,茅洲河、石马河、东莞运河治理等流域实现系统化治污,基本实现一河两岸各方共治、共享和共赢的局面。

在肯定治水成效的同时,东莞也看到污水治理的薄弱环节。东莞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交织,部分村(社区)的污水截污管网、雨污分流设施建设较慢,加上地形复杂,沟渠管线众多,管网施工难度相对较大,严重影响相关区域污水收集及无害化治理,导致部分黑臭水体久治不愈。然而,通过集中收集污水、统一处理的方式,“成本高、成效低。”

在分散式污水处理方面,道滘走出了一条新路。这也引起了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等单位调研组的关注。

道滘农村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村镇人口流动性大、水量不稳定,特别是作为水乡,河流众多,地形特殊,虽然采用末端截污方式“短平快”地解决了排污口直排问题,但是长距离输送污水至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往往容易出现污水管网维护难点,尤其是过河管道检修困难等问题隐患暴露了污水集中处理的短板。早期小河片区的跨河管线就经常出现故障、损坏,导致小河片区的污水溢流,严重污染周边的水体环境。

为了解决区域污水治理难题,道滘因地制因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站,实现片区内污水“就近收集、就近处理、就近再生”后充分利用,根本上杜绝水体污染问题,提高了水环境品质及污水的再生利用,最终达到“污水收集率高、进厂浓度高、出水标准高、环境质量高”的水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调研中,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鲁修禄充分肯定了道滘分散式污水处理站的建设与运营。他认为,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要将水环境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一体,充分借鉴分散式污水处理的成熟经验,治理好农村水环境治理,使环境保护文明意识深入人心。

▲省水利厅调研组指导东莞抗旱防咸保供水工作

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东莞饮用水水源主要来自东江流域。近日,受天文大潮和上游持续性干旱影响,东江流域咸潮上溯现象明显加剧,已对东莞下游水厂的正常生产及供水造成较严重影响。

今年8月,东莞出台《东莞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工作提供指引。在东江沿线的东莞市第三水厂、市第五水厂、市第六水厂、万江水厂、高埗镇自来水厂、桥头第三水厂(太园泵站)、石碣镇自来水厂、市第二水厂、市第四水厂、茶山二厂设置了10个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咸潮上溯期间,东莞下游受影响的水厂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暂停取水的措施,导致供水量大幅下降,造成莞城、东城、南城、厚街、虎门、大岭山、长安、滨海湾等地区在部分时段供水压力有所下降,局部地势较高区域甚至有可能出现停水情况。近期咸潮上溯严重的时段主要在夜间至清晨,根据趋势分析,影响时段有可能进一步延后,今冬明春抗旱防咸保供水压力依然较大。

针对东莞饮用水供应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情况,11月以来,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的调研组相继进入东莞,调研抗旱防咸保供水工作。省生态环境厅调研组要求东莞尊重历史,坚持从“以人为本,保护优先;统筹兼顾、实事求是,能划则划、科学制定”等原则,确保饮用水源地的水源安全。

省水利厅厅长王立新充分肯定了东莞抗旱防咸保供水工作成效,要求各级各部门科学、及时解决抗旱防咸保供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落实预案准备、队伍准备、物资准备、应急储备水源运用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行业资源在抗旱防咸保供水工作中的作用;落实抗旱防咸保供水宣传,及时告知群众水质情况和处置应对措施,扎实做好抗旱防咸保供水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注重远近结合,既要立足当下,落实好各项应急措施,又要着眼长远,推进各项供水保障工程,进一步提高东莞抗风险能力。

▲省委政研室、省生态环境厅相关领导了解东莞汽车共享钣喷中心治理废气情况

共享车间治理废气

2021年是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启动之年,起好步开好局是硬任务。

东莞持续推进污染源减排和强化污染天气应对措施,但环境空气质量有所下滑,达标形势极其严峻,全省空气质量污染天数超标的城市之一。其中,臭氧是影响东莞空气质量的主要“拦路虎”。

在降低VOCs排放的过程中,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联合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建设汽修钣喷共享车间,鼓励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督促汽修行业喷涂作业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

建设“共享车间”治理废气模式,也引起了省委政研室、省生态环境厅的关注。11月9日,省委政研室、省生态环境厅相关领导走进厚街的汽车共享钣喷中心,详细了解钣喷中心设计产能、尾气治理效率、油漆使用等情况。

2019年8月,东莞第一家汽车共享钣喷中心落户万江,喷涂、烤漆等工序全在密闭车间进行,废气和挥发性有机物,均通过集气装置收集并导入处理设施,经过活性炭、UV光解、喷淋等处理工艺,实现达标排放。东莞市生态环境部门监测报告显示,改造前,这家汽修企业每年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为0.0945吨,如今10多家汽修企业共享喷涂作业车间,年排放量降至0.00945吨,减排幅度达90%。

在汽修行业,推广喷涂作业共享车间,是治理VOCs的有效途径。不过,东莞汽修共享钣喷中心建设滞后。2021年全市新建共享钣喷中心目标为不少于6个,目前仅新建3家。

东莞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上级部门到东莞调研,肯定成效,指出不足,让东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全市各级各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工作部署,聚焦臭氧污染防控,深入实施38条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大力推动能源、产业、交通结构调整,开展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生活源污染以及油品专项整治,持续强化污染天气削峰减排,推动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