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市民何镜堂:“中国馆之父”

从深圳科学馆到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从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馆到浙江大学校园,从市长大厦到会展中心,从广州西塔到奥运会羽毛球馆、摔跤馆,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到世博会中国馆,这是一场智慧的较量,也是一路幸福的旅程。何镜堂,将生活热情溶入到建筑设计,让东方建筑闪烁着时代精神,一路向前,筑造着一个个绚丽的东方奇葩。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建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中国建筑学科的领军人物和公认的建筑大师,曾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以及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他用200多个建筑精品,生动记录行进中的中国,不断走向复兴的坚定自信。他以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奋斗,精彩书写奋进中的中国人,勇于追梦逐梦的执着信念。

45岁前“一无所有”

1938年4月2日,何镜堂出生于东莞一个普通家庭。地处珠江三角洲的东莞,河涌密布、水波荡漾,荔枝挂满枝头。年幼时,何镜堂经常背着画板跟着哥哥何成基到郊外写生,他用手中的五彩画笔画下东莞水乡的点点滴滴,这个爱好培养了他对艺术的兴趣和感觉。

1956年,何镜堂考入华南理工大学(原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1961年,成绩优异的何镜堂成为华工建筑学首位研究生,师从岭南建筑一代宗师夏世昌,攻读民用建筑专业。

1965年,27岁的何镜堂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1967年文革期间被分配到湖北工作,其间也下放农村当了近一年农民。1973年,何镜堂被调到北京轻工业部设计院,主要设计厂房。业余,夫妇俩参加一些建筑绘画、小型铁路客站、农村住宅设计竞赛。从27岁毕业到45岁,何镜堂的民用建筑梦一直被压在心头,无处施展。“45岁前,我一无所有,没有一个作品一个奖项一篇论文。”何镜堂不甘心。

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出“研究生归队”政策,他做了人生第一个重要决策——南下回“家”。1983年,受成立不久的华工建筑设计院之邀,45岁的何镜堂全家四口从北京回到母校。

回校第三天,听说深圳科学馆要竞标,只剩下三周时间,何镜堂一刻也没耽误,骑自行车赶去五山街,找到正在街头买安家用品的妻子,然后坐大巴到深圳考察地形,全心投入设计。全家住招待所,两人在办公室走廊通宵达旦地奋战了20天。

这个被深圳人称为“八角楼”的科学馆因造型独特、技术先进,成为当时特区的地标建筑。何镜堂回穗后的第一件作品一炮而响。该项目获国家优秀设计二等奖,他同时在《建筑学报》发表了第一篇论文。从此坚持做到每个项目有作品、有优秀设计奖、有学术论文的“三到位”原则。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何镜堂积极参与及主持设计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五邑大学、大都会广场及中国市长大厦、华工逸夫科学馆、鸦片战争海战馆等多项工程,几乎每项都赢得国家级和部级奖励。其中,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成为时代的杰作。

历经16年成长为工程院院士

1997年,何镜堂被推举为建筑学院首任院长。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华工自己培养的第一位院士。2000年,何镜堂获中国建筑界最高奖———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从1983到2000年,何镜堂实现了人生飞跃式的发展。“我又赶上来了,从一无所有,用了16年时间成长为院士。”

成为院士,步入花甲之年的何镜堂没有停歇,他从零开始,再上征途。华工建筑设计院承接了全国各地的几百所大学校园规划和设计作品,何镜堂主持的校园设计就有200多个。团队的建筑作品已基本覆盖全国各省市区,获省部级以上的项目设计奖项300项。

1999年浙江大学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为并校扩招在全国征集设计方案。何镜堂带领研究生从80多个方案中胜出,顺利完成当年国内最大的校园规划设计项目。这是何镜堂“进军”校园建筑的第一炮。

此后,他完成了包括澳门大学横琴校区、重庆理工大学虎溪校区、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江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上海大学等一大批大学规划及设计,多个作品获国家和教育部优秀设计奖,华工逸夫人文馆还获得国家优秀设计金奖。

在自己众多建筑作品中,何镜堂最喜欢的两个,一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一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这两个建筑设计,一个代表了中国的悲怆年代,一个表现了中国走向富强。

年过8旬,依然在路上

如今,何镜堂已年过8旬,仍奔走于各个建筑设计机构与工地之间,也是少数至今还活跃在一线的年长一辈建筑大师。

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间,他还亲自主持设计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力和社会意义的标志性建筑,包括广州、深圳及长沙等地的国际会议中心、中国国深博物馆、深圳国际交流中心、广东省“三馆合一”工程、海心沙人行天桥等重点工程,坚持奔走在创作一线,用建筑作品为前进中的中国献礼。

他先后培养了硕士研究生75人,博士研究生80人,还有一大批在读的研究生,在学生和同事眼里,何镜堂是建筑超人,是“工作狂”。“他对建筑的热情和付出,让我们特别感佩。”博士生及助理陈思翰说。常有人问起何镜堂80岁高龄依旧精神饱满的“保养秘诀”,他总是笑称“工作是我最大的秘诀,与年轻人在一起满怀激情地投入工作让我变得更年轻。”何镜堂待人温厚谦和,尊重每个人,从不断然否定学生的创意。他常鼓励学生,不要怕输,输多了会赢。

此外,他还关注教育,热心公益。2011年,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后,何院士将所获奖金200万元全部捐出,并牵头各方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累计接受捐赠1100万元,奖励各学院优秀青年学生以及教师,激励年轻人的学术探索和创新研究。

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成长始终与国家共命运,与时代同呼吸。生于上世纪30年代,60年代成为华工第一位建筑学硕士,何镜堂见证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变。他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获建筑创作大奖最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