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正式印发《东莞市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规划》作为“十四五”时期东莞市金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紧扣省金融“十四五”规划找准战略定位,并紧密衔接在《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单列金融章节,明确未来五年东莞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提速发展的战略目标、行动任务和保障措施等。
《规划》提出将以“一目标+四定位+六措施+六行动”的工作思路,为金融强省建设作出东莞贡献。力争到“十四五”期末,金融业增加值达到90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7%左右,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2.7万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2万亿元左右,存贷比提升至75%左右;制造业贷款余额超3200亿元;科技信贷余额超2000亿元;年保费收入达850亿元;境内外上市企业达120家。

总目标: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在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过程中,必将加速吸引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在区域内的新一轮集聚,随之必将产生较为旺盛的金融需求。
东莞作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金融基础扎实、发展势头强劲、金融生态良好,在承接金融资源要素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三五”期间金融市场规模增长潜力正持续释放,其中金融业增加值、新增境内上市企业数量、保费收入等居全省地级市首位,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更实现倍增。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东莞金融业总体上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必须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围绕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充分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融资结构更合理、融资方式更多元、融资成本更低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
四定位:产业资本集聚、科创金融发展、金融开放合作、金融生态优化
在产业资本集聚方面,《规划》提出将推动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保险机构体系,加快产业基金、创投基金、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机构集聚发展,推进制造业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等特色金融发展,持续推动资本市场“东莞板块”扩容提质,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资金纽带作用。
在科创金融发展方面,《规划》提出利用东莞产业基础、科技创新等优势条件,营造良好的科创金融发展生态,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的同时,集聚一批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培育一批金融科技龙头企业,大力支持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拓展市场、创新产品和提供优质服务,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在金融开放合作方面,《规划》提出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莞港、莞澳、莞台金融合作,与深圳、广州在金融机构、市场、资本、人才等方面共建共享,加强对高端金融资源的承载能力,大力发展跨境金融、离岸金融等国际金融业务,以开放型金融助力开放型经济。
在金融生态优化上,《规划》提出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全力防范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隐患,优化金融政策和营商环境,形成对金融资源强大吸引力,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法治、信用体系、人才发展等环境,把金融生态塑造成为东莞金融业核心竞争力。
六措施+六行动:增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提升金融综合服务效能
以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为总目标,围绕产业资本集聚、科创金融发展、金融开放合作、金融生态优化四大核心定位,《规划》提出了“六大工作措施”和推进实施“六大行动计划”。
其中,“六大工作措施”包括优化金融空间布局,促进金融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构建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产业资本集聚,助力建设先进制造之都;加快科创金融发展,助力打造湾区创新高地;深入湾区融合发展,实施更高水平金融开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升金融发展“软实力”。
围绕“六大工作措施”,《规划》提出了24项重点工作举措,分别从促进金融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助力建设先进制造之都、助力打造湾区创新高地、实施更高水平金融开放、提升金融发展“软实力”等金融改革发展任务和措施做了详细规划,为“十四五”时期东莞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区域枢纽型贸易强市等提供金融赋能。
而六大行动,分别提出落实产业集群金融支持行动、资本要素引领赋能行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行动、金融惠企惠民提升行动、高端金融人才引育行动、金融风险联防联控行动等6大专项计划,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推动企业上市发展鲲鹏计划、强化对东莞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金融支撑、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培养引进金融高端紧缺人才、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多维度提出22项具体工作。
【延伸阅读】
数说“十三五”东莞金融业发展亮点
金融业增加值五年增长60.3%
2020年东莞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45.50亿元,五年增长60.3%,占GDP比重提高到6.7%,五年提高0.28个百分点。我市于2019年成为全国第五个贷款余额突破万亿的地级市,而截至202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1.82万亿元和1.28万亿元,五年增长82.9%和113.6%,年均增长12.8%和16.4%,存贷比五年提升约10个百分点。保费收入达到559.8亿元,五年增长83.3%。
资本市场“东莞板块”加速扩容
截至2020年末,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1810.60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495.05亿元,分别是“十三五”期初的1.53倍和2.36倍。创新高效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分阶段、有重点地向实体经济注入低成本央行政策性资金,“十三五”期间累计投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资金425.94亿元。“十三五”期间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政策共引导银行机构向科技企业发放科技信贷超过600亿元。资本市场“东莞板块”加速扩容,境内外上市公司增至58家,五年新增26家(含科创板上市企业4家),境内上市公司数量在全省地级市中的排名,连升两名至第二位。另有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企业116家,进入创新层10家。
省内首个港澳台资银行齐集的地级市
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自成为国家首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以来,东莞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量约占全省的1/10;全口径跨境融资业务签约笔数、金额以及政策惠及企业数量均位列全省前茅。全面取消银行支行、保险支公司及以下机构的主要行政许可事前审批制,实行事后报备制。彰化银行、创兴银行、澳门国际银行等一批台港澳资银行在莞设立分支机构,外资银行数量达到10家,成为省内首个港澳台资银行齐集的地级市。
东莞金融区域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势头良好,资产规模、营业收入、纳税额分别增至9711亿元、429亿元和51亿元,其中资产规模增长84.6%。“一企一策”助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提质增效发展,相继组建东莞金融控股集团、东莞科创金融集团,加强集团内业务板块的协同联动。东莞农商银行、东莞银行在中国银行业100强榜单中分别位列第42位和第62位,在省内外共设16家分支机构、发起设立10家村镇银行,并正开展IPO上市工作。东莞证券、华联期货的经营效益指标业内排名较前。
金融综合生态环境良好
落实统一归口管理职责,加强对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典当行、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地方金融组织监管,全面摸清风险底数,有力保障地方金融组织健康发展。截至2020年末,辖内小额贷款公司17家,注册资本23.05亿元,贷款余额23.95亿元,融资担保机构15家,融资担保在保余额38.72亿元;典当行63家,典当余额7.02亿元;融资租赁公司8家,注册资本金共22.99亿元;已登记备案私募基金管理人111家,管理基金数量329只,机构密集程度居全省乃至全国地级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