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2东莞两会|市政协委员卓奇文、刘川:创新合作模式,推动莞深产业共生共赢

东莞是承接深圳产业外溢第一梯队重点城市。在深圳政策红利优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推进莞深两地产业融合发展,共生共赢?

今年两会,市政协委员卓奇文、刘川提交《“关于以对接‘双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深化莞深产业协同合作的建议》,希望以对接“双区”建设为契机,研究制定产业协同合作框架,进一步深化莞深产业协同合作。

深圳是孵化培育高成长性企业最为活跃的地区,随着深圳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和产业的不断升级,承接深圳产业外溢成为了包括东莞在内的周边城市争抢的资源。

卓奇文、刘川表示,东莞作为与深圳在地缘优势上最为突出的城市,承接深圳产业外溢对东莞产业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东莞不少企业是深圳增资扩产迁移到东莞的企业。这些企业成长壮大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又会因为深圳的创新优势而将研发机构等布局回深圳。也就是东莞承接了深圳产业外溢之后往往又将红利反哺回深圳,东莞无疑是承接深圳产业外溢第一梯队重点城市。

但目前两地产业协同合作处于相对粗放状态,比较缺乏顶层设计,高规格的行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双方缺乏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共识尚不深入。

卓奇文、刘川建议,东莞承接深圳产业外溢有利于两地产业共生共赢。建议以对接“双区”建设为契机,研究制定产业协同合作框架,从进一步深化莞深产业协同合作。

根据提案,莞深两地应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合作模式,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加紧布局产业协同合作,整合一批高质量产业协同发展空间等方式推进莞深两地产业协同发展。

其中,在创新合作模式方面,深圳不少优质企业增资扩产面临着土地和产业空间资源不足,外溢是必然趋势。东莞产业基础雄厚,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基础雄厚。

卓奇文、刘川建议,加快和深圳有关部门建立沟通机制,力争得到深圳的支持和理解,优先让东莞承接这些优质企业的增资扩产外溢,双方一起将存量做大增量做强,共同做大做强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在莞深打造完善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形成高端产业的加快聚焦。同时,建立莞深增资扩产企业需求资源合作平台,同时探索建立利益分享机制。

毋庸置疑,东莞现有产业空间也日趋紧张,现阶段东莞承接产业的门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莞深产业协同合作也将越来越走向高端化,将集中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为此,卓奇文、刘川建议双方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加紧梳理产业链关键环节图谱,精准开展双方产业协同合作,提升土地等产业空间的使用效益。同时,加紧布局一批中试验证平台,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为推进和深圳产业协同合作加强优势凸显。

在整合一批高质量产业协同发展空间方面,卓奇文、刘川建议,加快在临深南部九镇、滨海湾新区、松山湖科学城等重点镇区或园区整合一批高质量的成片土地和产业空间,加快土地整备,加快进一步完善“工改工”政策,激活市场活力,打造一批可承接重大项目的产业空间,为莞深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