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是东莞产业立市的“根”和“魂”,东莞加快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新高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今年两会,市政协委员、东莞市委党校副校长葛大勇提交《推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希望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真正形成高端产业的集聚效应,注重增长背后的“含金量”,将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功能不明晰
立足“双万”新起点,东莞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新赛道上全速奔跑,将紧扣“稳增长、新动能、高质量”三条主线,探索先进制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密码,加快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新高地。
空间资源紧缺特别是连片空间不足是东莞当前发展最大的制约,只有拓出大空间才能承接大项目、拓出新空间才能培育新动能。葛大勇非常关注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发展。他认为,在全新的赛道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为加快打造发展新动能,破解东莞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立柱不够、缺少龙头大项目等问题,推动东莞高质量迈入万亿GDP俱乐部,东莞布局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一年起好步、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为目标,打造一批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筑支撑未来发展的新动能。
根据省市部署,东莞将首批规划布局建设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分别为: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东莞新材料产业基地、东莞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产业基地、东莞水乡新能源产业基地、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
围绕“一年起好步、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目标,东莞将加快形成万亿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千亿级的高端装备制造,千亿级的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以及百亿级的镇街特色产业集群,构建“万、千、百”亿级梯队发展格局。同时,在生命医药、数字经济、集成电路等领域取得突破。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已全面启动,要实现五年后基地产值超3000亿元。对此,葛大勇带领调研组调研发现,首批启动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当前还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产业特色不够鲜明、主导产业不够突出、产业创新功能不够明晰等产业发展困境;
二是莞深产业融合与协同联动的政策制定、机制建立等还有待完善;
三是在园区建设上,土地空间兼容复合利用、“标准地”供应、产业空间、公共空间、生态空间等空间布局系统尚待布局谋划。
建议:打造战略新兴产业新立柱
今后五年,是东莞增创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新优势、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新经济、新产业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新动能转换方面,东莞处于广深两大超级城市之间,承接了两大城市的溢出效应,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要充分发挥作用。葛大勇认为,当前制造业转型面临多方面困难,生产要素优势逐步减弱,要改变过去单纯追求GDP增长的粗放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增长背后的“含金量”。为此,他还特意支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
第一,以“三区”建设精准谋划基地核心功能定位。
积极对接落实省“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培育计划,打造新兴产业高端引领标杆区。按照省委赋予东莞“当好地级市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的目标定位要求,准确把握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律和态势,实施一批创新引领型重大项目和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环节、价值链中高端领域,持续培养壮大新动能,使基地成为支撑东莞高质量发展的新载体。
深度对接融入深圳规划布局,打造莞深产业协同创新示范区。以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重大平台依托,全面加强与深圳产业创新资源、研发平台和产业服务机构的合作,加速与深圳相关片区的深度融合对接,共同打造深莞产业协同创新、融合创新示范区,为全市产业基地发展以及镇街联动合作提供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
借鉴吸收先进城市现代产业园区建设经验,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样板区。围绕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行业,以基地产业链为纽带,集中布局相关产业生产、研发、供应、上下游产品服务项目以及公共服务项目,走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开发建设之路,引导土地空间兼容复合利用,探索实行产业用地“带项目带方案”、“标准地”供应,营造高品质产业空间、公共空间、生态空间,优化基地产业创新生态。
第二,以“六大工程”为抓手打造战略新兴产业新立柱。
实施基地特色创新产业集群打造工程,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体系。以集聚高质量产业、高技术企业、高素质人才为核心,前瞻性、高起点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产业招商、人才引进等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形成科学、完备、前瞻的规划引领体系。
实施基地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构建形成主要产业自主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东莞自身产业链、供应链优势,汇聚一批国家、省以及国际先进科研项目、高端创新要素在产业基地集成创新和转化落地。布局高端技术研发平台,攻关产业链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推动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
实施基地优强骨干企业培育工程,构建龙头带动高端集聚的企业森林体系。不断完善招引、培育、扶持优强骨干企业的政策措施,精准制定有针对性的企业扶持政策,打好新兴产业企业培育组合拳。
实施基地重点行业新兴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应用技术推广体系。强化需求侧政策导向,研究制定重大技术和产品应用示范支持政策,在基地行业、企业、全市重大领域等不同层面开展新兴技术重大应用示范工程。
实施基地高层次人才集聚工程,构建与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端产业人才体系。强力实施新兴产业人才集聚发展战略,推进“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以产业人才的集聚推动基地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实施基地绩效考核评估工程,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监测和精准政策引导体系。加强对世界范围新兴产业技术的分析研判和市场发展动态变化,跟踪研究先进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及时调整优化发展策略和政策措施,引导基地新兴产业持续优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