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大湾区珠江口两岸,气象万千。在“双万”新赛道上,东莞如何将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基于此,市政协委员、民革东莞市委会委员、东莞理工学院教师左洋今年带来了两件提案,均以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背景。他建议,加强市级统筹,破解土地空间碎片化问题,同步完善高校发展规划编制,全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大力加强区域产业合作。

高校与城市合作共赢
“以前东莞‘两会’召开,我只是一名旁观者,现在我是新任政协委员,是参与者,要履好职、尽好责,为东莞在‘双万’新赛道上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左洋说,他这次总共带来了三件提案,分别是《基于湾区大学建设,全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的建议》《基于“十四五”规划,加快湾区产业合作,助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的建议》和《基于“十四五”生态环境规划,精心谋篇布局广东绿色建筑产业的建议》,其中两件提案视野宏观,以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背景,举措务实,“落子”人才高地建设和加强产业合作。
当下,东莞正全力以赴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培育引进高端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大湾区大学建设筹建过程中,东莞也克服了重重困难。在用地保障方面,在我市土地资源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从发展的核心区域滨海湾新区威远岛划拨约2100亩土地和松山湖高新区划拨250亩土地用于该校建设。左洋介绍,东莞理工学院正在向优发展,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逐步从纸上规划变为现实,未来东莞高等教育将呈现出“三驾马车”并驱。
如何让“三驾马车”拉动有力?左洋建议,东莞强化顶层设计,改革人才管理体制,统筹人才科技资源,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由市里专门教育机构与高校合作完成高校发展规划编制,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强化异地校区大学精神文化培养,使高校与城市合作共赢,优势互补。
破解土地碎片化之困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种城市间协同发展的趋势正在悄然形成。从珠三角城市群到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应该如何抢抓湾区发展机遇,推动产业合作?对此,左洋首先提及了一个无法避免的现实问题——东莞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土地空间碎片化问题突出。同时,在推进莞深融合发展的过程,一系列综合配套服务“跟不上时代要求”,如企业员工上下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然存在。
基于这些现状,他建议,成立市级专门机构,加强市级统筹,打破镇街的地域桎梏,合理确定企业在市域的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的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集聚效益,破解东莞经济发展碎片化的结构性矛盾,整合盘活土地资源,为承接优质项目提供空间,腾笼换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时,强化综合化服务保障,完善招商体制机制和研判跟踪机制,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加快莞深对接,提升产业合作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