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在2021年首次进入东莞政府工作报告,当时明确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牵引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制定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积极引进绿色投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今年两会,市政协委员、民建东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罗建锋带来一份《减少我市污水处理能耗和碳排放,助力碳减排碳中和》的提案。他认为,东莞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污水处理方面大有作为,建议通过提升污水处理工艺,在降低能耗的同时,也减少碳排放。

问题:处理污水耗电还增加碳排放
2021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碳达峰、碳中和”,明确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牵引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制定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积极引进绿色投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东莞每天需要处理400万吨污水,不仅消耗大量电能,还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罗建锋通过调研,基本厘清了污水处理的能耗“账本”。
2020年,东莞市政污水处理建设规模为400万吨/天(不含工业污水处理),在一级A排放标准下,处理1吨生活污水需要耗电0.4千瓦时,每天耗电约160万千瓦时,年耗电约5.84亿千瓦时;与此同时,东莞每年还要处理工业污水约8亿吨,处理1吨工业污水平均耗电0.8千瓦时,每天耗电约175千瓦时,年耗电约6.40亿千瓦时。两者合并,意味着全市污水处理每年耗电量达12.24亿千瓦时。
处理污水,不仅消耗大量电能,在部分污水处理环节,还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这与减少碳减排的目标背道而驰。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不过,罗建锋认为,如果正视污水处理行业巨大耗电造成的碳排放问题,提升污水处理工艺减少碳减排,可以为全市“碳减排、碳中和”事业助上一臂之力。
建议:更新设施提升污水处理工艺
今年东莞市党代会上,制定今后五年目标,其中就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
与此同时,东莞第一批BOT污水处理企业将于2027年到期。经过24年运营后,这批设备设施残旧,急需更新和技术改造。
罗建锋多次深入污水处理厂调研,认为当前正是东莞提升污水处理厂工艺的黄金窗口期。在碳中和新形势下,完全可以加快新的工艺技术等的选择和应用储备,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探索适合东莞污水处理的工艺和模式,应用符合“碳减排、碳中和”目标的新技术新工艺。
为此,罗建锋还提出了四点具体建议,以便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建议在全市范围内,综合充分整合利用各行业各类污水中的不同污染物,如糖业、淀粉、酒精等行业污水中的碳源作为提标污水处理厂和高氮行业脱氮的碳源,单一酸类废水与单一碱性废水互为利用,相应减少污水处理量。
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涉水排放企业的污水,采取局部集中处理,不再局限于一厂一污水处理设施的模式,产生规模集聚碳减排和经济效益。逐步调整产业结构,适当产业集聚,从而使同类污染(包括污水、废气等)集中处理。利用工艺控制智能化、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精准拟合各类反应过程和工艺控制参数,提高设备能效,工艺优化运行,减少各种浪费(如电、药剂、污泥等),从而实现碳减排。
建议研发和应用污水处理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变“传统(好氧)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以能(供氧)消能(有机物),并向大气释放大量CO2”这种传统工艺,因这种方式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此外,部分污水处理厂还有相应的土地,建议采用人工湿地模式进行充分利用,相应降低污水处理厂能耗,持续减少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