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当代表,没有经验,非常庆幸的是,我所在的南城代表团对此次会议十分重视,会前专门举办了培训班,让我们提前做些‘功课’。”此次参与东莞两会,市人大代表邹育兵表示,对于接下来的工作十分有信心,要利用自身身为律师的优势,倾听民声,积极献策,为东莞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刚刚过去的2021年,东莞高规格召开人才活动周,提出“是人才,进莞来”的口号,并发布一系列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体现尊才爱才态度。不久前召开的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上,也提出加快打造大湾区人才集聚“新高地”等目标,基于此,邹育兵希望加快培养人才、吸引人才以及相关方面的改革,为推进东莞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市人大代表邹育兵
问题:人才现状无法适配城市转型
“东莞人口已过千万,GDP即将迈入万亿。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载体的高素质、高智力的人力资源是对城市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立足“双万”城市新起点,邹育兵认为,东莞应当把人才建设摆在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地位。
然而,要想将人才作用发挥到最大,需要各方面条件的适应。经过一番调研,邹育兵介绍,东莞目前存在人才素质有待提升、人才结构不能适配城市产业转型、人才政策评估机制有待完善和重外部引进轻内部培养等方面的问题。
其中,在人口结构上,东莞常住青壮年就业人口占比较大,但以低端制造业从业人员为主体。随着东莞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一技之长的熟练蓝领工人、有丰富职场经验的精英、有经商和创业经验的创业人士等高水平的学历型、资格型、技能型等人才成为城市人才的缺口。
“在人才认定上,也存在着‘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的倾向,对人才的奖励扶持主要以‘前激励’式为主,缺乏以结果为导向的‘后激励’式的市场化手段激励人才创新创业。”邹育兵说,由于缺乏有效的人才政策评估机制,导致了政策引才聚才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发生。
此外,他认为,东莞城市高校资源有限,工作重心放在加大力度引进外省外地甚至国际人才上,从而或多或少忽略了开发本地高校每年培养和毕业的大量优质毕业生以及城市本土人才的优选和培养。
建议:优化人才引进战略,完善人才政策评价机制
面临这些问题,东莞人才培养应该朝哪些方面改革?如何才能实现“突围”,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邹育兵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聚焦城市发展,优化人才结构。根据产业需求制订人才需求,拓宽特色人才目录,把医疗卫生、教育、法治等领域的人才纳入特色人才引进的范围,促进各行业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同时,出台针对普通及中高层人才政策,建立各种专才、偏才及技能人才的专门人才目录。针对不同类型人才,要做到分类分级评价和激励,对重点人才、高层次人才、适用人才给予重点激励,对于一般性人才可以给予一般性的扶持政策。
二是实施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人才引进策略。在政府主导方面,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相关配套政策。如,新加坡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企业用于高层次人才的支出,可享受税收减免;南京出台鼓励政策资助企业引进人才,凡是企业通过第三方引才(中介)成功引入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的产生费用由政府承担50%,且每个团队资助上限为30万元;这样既能降低企业成本又提高企业引才的积极性。
三是以结果为导向,完善人才政策评价机制。健全政策规划,项目执行,监督和评价等方面人才政策评价工作机制,明确人才政策实施的责任和监督主体,引进具有权威性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政策进行评估与监督;建立政策评估指标体系,转变只关注直接作用于人才引进指标的做法,注重人才效能、政策效能评估。
四是培育本地人才,善用“无边界”人才。在本地人才培养上,可以充分利用东莞理工学院等高校资源,为产业和学校牵线搭桥,引导高校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把企业和地方的需求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去。“互联网打破了城市的物理鸿沟,未来的人才已经变得无边界。”邹育兵建议,对人才的使用还要有“为我所用而并非为我所有”的理念,和国内外高校在产、学、研方面紧密结合,通过在当地设立研究院等方式为东莞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