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交替,又逢两会。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晒出往年成绩单,立下来年“责任状”,向党和人民汇报。
在这当中,数据是最直观的展现,民生是永恒的话题。过去一年十件民生实事圆满完成、2400多项“我为群众办实事”全部办结,2022年将促进城镇新增就业9万人、新增学位7.45万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数据依然亮眼。一组组体现着情感温度的数字,就是一个个直观的回应与承诺,从中读出的是希望和信心,更是责任与担当。

看过去:承诺掷地有声音
“我老婆用的抗糖尿病医药用品用完了,到石碣医院买,没想到降价了。”拿到手中的降价药,73岁的珠叔表示十分开心,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了家人。
15年来,珠叔和妻子需要定期去石碣医院看病拿药,近日,他们在医院开药时发现抗糖尿病用的药品降价了,除掉医保支付的部分,原来需要个人支付170多元减少到了140多元。
数据的变化回应百姓的心声,心声印证赞许,折射的是东莞说到做到、积极践行民生实事的现实模样。
五年前,东莞市委市政府做出庄严承诺:社会民生福祉要实现持续改善。五年后,这样的承诺掷地有声。
——过去五年,围绕民生福祉,东莞全力做好”加减法”。市财政投入2000多亿元用于用于民生保障,支出比例每年均超7成;新增公办中小学及幼儿园学位15.5万个;卫生健康事业投入年均增长18.4%,集采药品和耗材价格平均降幅50%以上……
——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东莞将各项为民办实事要求落到实处。十件民生实事圆满完成,2400多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全部办结;12345热线接听率提升至90%,人民网留言板工单办理提速8成;“民生大莞家”办理民生微实事1700多宗、微心愿4.3万多宗;医疗救助范围100%扩展至低收入家庭。
这些来自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喜人数据,映照在千万人口身上,就是残疾人能够拥有稳定的工作、无障碍的环境,老人能够拥有长期的陪伴、稳固的医疗保障,孩子能够拥有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机会、肆意游玩的乐园等。
民生数据实现改变的背后,是东莞自我加压的攻坚克难,雷厉风行的真抓实干和以民为本的科学谋划。既抓好了“学位、床位、车位、厕位”等群众关注的微建设微服务,又统筹推进了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将实事一件件一桩桩办到群众心坎上。

望未来:民生外延有扩展
如果说国家层面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记录,那么在东莞,这份地方重要政治文本就是莞邑大地的成长记录,在这片土地上的千万人口就是记录的共同考评者。2022年,东莞立足“双万”新起点,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更高,民生工作面临着“再上层楼”“更进一步”的压力和挑战。
如何答好民生这道“必答题”?立足“双万”新起点,继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东莞同样许下了坚实的诺言。
就业机会更多。抓好就业这项最大民生工程,东莞2022年将推动3.0版“促进就业九条”政策落地见效;升级“就莞用”系统,促进城镇新增就业9万人,创业9000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设15个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等。
教育供给更优。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东莞将改扩建73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7.45万个;加大特殊儿童关爱力度,确保每个镇街至少1所公办中小学开设融合教育特教班,完成1万个教室灯光照明更新改造等。
基本保障更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东莞将提高低保标准至每人每月1200元,实现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超50%;全年试点建设“三限房”4000套,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3万套等。
……
报告中对于未来建设的一连串数字,干货满满,将“民生”一词的外延扩展得更广更细。
细品一字一句,大到一栋房子,小到一个灯泡,立下的是担当,撑起的是广大市民群众的期盼。不仅将老百姓“就业不愁、物价不飘、看病不贵、上学不费”的基础性愿望纳入其中,还从教育、养老、住房等方面思考质的提升。展望未来,人们欣喜地看到,东莞将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推进人与城市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