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2东莞两会| 过去五年,东莞极不平凡、收获满满

1月11日上午,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市会议大厦开幕。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东莞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双区”建设、“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面对中美经贸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严峻风险挑战,全市政府系统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凝心聚力,接续奋斗,较好地完成了市第十六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东莞中心城区

迈上“双万”新起点

报告指出,东莞成为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人口超千万的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税收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37.5%、66.9%、42.8%、4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分别突破4000亿元、1.5万亿元大关。市场活力有效迸发,净增市场主体63万户,新增A股上市公司28家,引进投资额超30亿元的大项目31个,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超1.1万家,实现翻一番。发展质效持续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22.5%、29.2%、51.4%。镇村实力稳步增强,全部镇街生产总值超100亿元、5个镇街超500亿元,村组两级总资产、经营性纯收入分别增长51.5%、74.6%。城市吸引力不断提升,15-59岁人口占比全省第一,全市集聚各类人才258.4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8.3万人。城市人口和青年人口吸引力指数均居全国第三。

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报告指出,一批重大开放平台加快建设,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滨海湾新区成为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水乡功能区与广州开发区共建“全面深度合作先导区”,银瓶合作创新区建设稳步推进,南部九镇率先对接和融入深圳都市圈建设。一批重大交通设施互联互通,赣深高铁、穗深城际、莞惠城际、莞番高速一二期、深外环高速东莞段建成通车,港澳客运码头至澳门水上客运航线正式通航,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项目试运行,湾区快线网络覆盖“9+2”城市群。一批重大改革举措深入推进,支持东莞高质量发展意见通过省委省政府审议,建设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深入推进,申报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试验区进展顺利,国家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放管服”改革、功能区统筹优化市直管镇体制改革等取得明显成效。

中国散裂中子源

创新驱动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报告指出,东莞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全国科创二十强中位列地级市第三。源头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等大科学装置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加快筹建,东莞理工学院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示范校成效显著。技术创新活动进一步活跃,R&D投入强度提升至3.54%,跃居全省第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3.4倍,ODM+OBM产品出口比重提升至78%。成果转化体系进一步完善,集聚省创新科研团队38个、新型研发机构33个,省级工程中心、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增长2.5倍、1倍。高企数量预计达7387家,增长2.6倍,总量居全省第三。

滨海湾青创广场

城市品质内涵实现稳步提升

报告指出,城市格局加快完善,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三心”与六大片区同频共振,“一心两轴三片区”规划建设全面铺开,民盈国贸中心等地标建成使用。空间资源有效拓展,市镇收储土地5.5万亩、盘活存量土地5.6万亩,“工改工”、轨道站点TOD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管理日趋精细,“洁净城市”“厕所革命”“五线”整治等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建成4个美丽幸福村居特色连片示范区,东莞获批创建全省唯一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地级市。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华为全球开发者大会、男篮世界杯等活动赛事顺利举办,连续5年入围新一线城市,蝉联全国综治最高荣誉“长安杯”、连续五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荣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节水型城市、版权示范城市等称号。

生态环境短板有效补齐

报告指出,水环境质量显著性改善,五年投入超过700亿元推进治水攻坚战,新建污水管网1.3万公里,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108.5万吨,完成建成区22条黑臭水体和641条内河涌水环境综合整治,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蓝天保卫战深入推进,整治VOCs企业超1.5万家,实现公交车100%纯电动化,PM2.5浓度从3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2微克/立方米。垃圾分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铺开,完成438座生活垃圾转运站升级改造,新增生活垃圾实现全焚烧、零填埋,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99.98%。生态建设成效明显,高质量完成210公里碧道建设,新增森林公园3个、湿地公园11个,完成造林和生态修复1.6万亩,越来越多珍稀野生动植物重现群众视野。

市公安局“打两抢破小案”部分成果展示

社会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报告指出,市财政五年投入2000多亿元用于民生保障,支出比例每年均超七成。教育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改善,新增公办中小学及幼儿园学位15.5万个。卫生事业投入年均增长18.4%,集采药品和耗材价格平均降幅50%以上,人均预期寿命达82.7岁,主要健康指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技能人才之都”建设成效显著,一体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实现学历能力素质提升164万人次。社会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推动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重大疾病医疗保险紧密衔接,医保异地就医在全省率先实现“一站式”结算,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分别提高80%和28%,困难群众临时救助从本市户籍居民逐步拓宽至常住人口。文旅体育事业持续繁荣,东莞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地区。社会治安形势稳定向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群众满意度全省第一,“两抢”案件下降98.1%、命案发案数下降五成,群众安全感大幅提升。各项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对口合作高标准推进,市内次发达镇村加快发展,圆满完成上级安排的脱贫攻坚任务。外事侨务、民族宗教、人民信访、统计调查、档案方志、人防气象、退役军人、国防动员、工青妇幼、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报告指出,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顺利开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政府部门党建和巡视巡察、审计整改,强化对重大决策落实、重点资金使用、重大项目建设等的审计监督。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机构改革任务圆满完成,数字政府建设全面启动,市民服务中心高标准建成投用,市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7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法治政府建设纵深推进,制定修订政府规章13部,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9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累计办理937件人大建议和1846件政协提案,办理率和满意率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