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今年东莞两会期间,多名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为进一步完善全市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以及公立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以市九院为依托建立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
市政协委员朱海鹏是市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两会期间他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以市九院为依托建立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的建议。
他介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多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对此一直高度重视。东莞能在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经受住考验,交出合格答卷,充分说明这一点。但他认为成绩背后东莞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仍有不足,需积极补短板、强弱项。他建议:一是继续推进市九院高水平建设;二是提升医学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三是健全完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
多措并举推动区域中心医院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香富辉是暨南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东莞市东部中心医院)副院长,他结合工作实际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区域中心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他介绍,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特别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则彰显无遗,具体到东莞也是如此。他建议借鉴国内、省内成功经验,由市医改领导小组根据本市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区域内公立医疗机构通过构建医疗集团(医共体)等方式,分步统筹规划区域内医疗机构建设发展,通过整合资源实现有序有效的分级诊疗模式,资源利用效益、效率最大化。具体来说,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医院建设,力争区域中心医院早日达到三级甲等现代化综合医院水平,医疗服务能力要与周边镇街医院有较强的医疗服务辐射力和影响力。建议“三医联动”,区域内定额包干,集团化管理。制定符合区域医疗发展的医保额度、医保报销比例、物价收费等,对区域中心医院予以适当倾斜,扶持其发展。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应急管理体系
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关联人群常常会出现系列心理问题。市人大代表洪茜是东莞市莞城医院副院长,也是民革东莞市委会委员,她建议从六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应急管理体系。一是从制度层面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基层组织负责、社会个体广泛参与的心理危机应急管理体系。二是强化部门联动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督导措施。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应急管理人才数据库。四是建立多元的心理危机事件应对策略,提升应急处置的有效性。五是改变传统的心理干预模式,设立包括心理应急干预在内的救援网络与信息平台。六是重视救援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避免二次创伤。
调整生育保险报销比例,助力提高我市出生率
市政协委员黄容弟是东莞市石碣医院妇产科副主任,今年两会期间,她结合自己的专业,提交了“关于调整计划生育与生育保险报销比例、助力提高我市出生率的建议”。
她建议从五个方面着手:首先,合理下调计划生育的报销额度,如为异常妊娠:稽留流产、不全流产、难免流产,或有高危因素需要终止妊娠者,可按照现行报销比例执行,若为计划生育政策内的胎次或由于个人因素需要终止妊娠的,可将报销比例降到30%,提倡生育;其次,提高孕期产检的报销额度;第三,把孕期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治疗纳入社保报销范围;第四,增加新生儿费用纳入报销范围;第五,分娩费用应按不同的分娩方式进行分级报销。
建立全市儿童意外伤害救治及监测体系
儿童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市政协委员宋秀婵是市第八人民医院(市儿童医院)护理部主任,结合工作实际,今年两会期间,她提交了关于建立全市儿童意外伤害救治及监测体系的提案。
她建议从四个方面着手改善。一是全面贯彻儿童优先原则。建立和完善促进儿童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提高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儿童权利的认识。二是创建儿童安全环境。树立儿童伤害可防可控意识。三是建立健全全市儿童意外伤害救治体系。加强公立医院儿童意外伤害院前急救设施设备配备,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的有效衔接。四是建立哨点监测、网络报告信息系统。通过医疗机构、教育部门及社区等多渠道收集儿童伤害数据,促进数据规范化。
加强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提高急救效率
市政协委员、民革东莞市委会委员黄灼伦的提案建议加强我市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急救效率。
黄灼伦建议东莞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经费,对120指挥调度系统和救护车车载子系统进行更新或升级,定期维护。他还建议增设数据贮存和查询等功能,设置统一的院前急救病历,满足医疗数据的统计分析及质量控制的要求。
实现院前急救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十分有必要。他建议借助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医院信息系统与院前急救调度系统的数据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