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2东莞两会|政协联名提案: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2021年,东莞结合实际和学生、家长需求向内改革,把校内课后服务工作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抓手,实现两个“全覆盖”,并提出2022年进一步实现量与质“双提升”,努力打造校内课后服务升级版的目标。本次参加2022年东莞两会的教育界政协委员们,也携带一份联名提案参会,共同助力东莞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提案发起人,是市教育局副局长、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余小莉,联名人包括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陈晓燕,东莞市第一中学教师黄增武,东莞理工学校教师、省职教协会交通指导指委会常务委员冯妹娇,东莞市可园中学教师夏小军,提案内容为《关于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议》。

陈晓燕谈到,东莞结合实际和学生、家长需求向内改革,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但在经费保障、收费管理、教师补贴规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校内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

课后服务工作仍存需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工作是我市教育为民服务的重要民生实事,是落实国家“双减”政策的核心项目。2021年东莞教育系统把校内课后服务工作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抓手,一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实现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两个“全覆盖”,学生及家长对校内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均达到94%以上,教育焦虑得到有效缓解。

不过,在陈晓燕等委员看来,课后服务工作成效虽然显著,但在经费保障、收费管理、教师补贴规范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首先是以学校作为收费主体在具体实施中存在困难。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文件要求:校内课后服务工作,采取财政补贴、收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多渠道筹措经费,以学校作为课后服务收费主体,经费主要用于购买第三方机构服务、支付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

“但目前,我市大部分镇街义务教育学校没有专门帐号可用于学校开展校内课后服务的服务性收费,导致学校作为收费主体难以落实。”陈晓燕介绍,调研结果也显示,目前大部分镇街学校在收费主体上呈多样化,有的学校由家委会进行收费、有的学校用学校饭堂帐号进行收费,更多的是交由第三方进行收费,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其次,各镇街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补贴标准不一,补贴保障机制有待完善。主要问题有:部分镇街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本校教师没有经费补贴;有补贴的镇街,补贴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异。

另外,陈晓燕还指出,目前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缺少专项资金保障。如教师补贴、购买社会机构服务、支付教学器具等的来源渠道主要是收取学生家长费用,没有专项经费补助,课后服务经费得不到保障。

建议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课后服务是满足便利家长、促进学生多元化、平衡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2022年,东莞将坚持以服务学生素质提升为中心,持续优化、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实现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有机融合,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水平,努力让学生学习更多回归校园。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陈晓燕等委员建议,一方面市、镇财政部门为学校设立课后服务专项账号,确保学校作为课后服务收费主体,合理合规收取相关费用。

“另一方面,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努力推动我市课后服务工作全面提质。”陈晓燕等委员表示,希望发改、财政等部门出台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的经费保障政策,将“5+2”课后服务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统筹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解决课后服务资金不足和规范使用的问题。

如何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陈晓燕介绍,这具体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市、镇两级财政部门要安排课后服务专项补助资金,对学校教师开展的“普惠托管服务”所需经费由各园区、镇街依据实际参与学生数,按照一定标准(建议不低于每生每学期200元)予以保障。专项经费投入和使用方面,不仅要考虑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还要考虑学习材料、设施设备等耗费。二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园区、镇街以财政投入为主开展课后服务,对确实不具备条件的镇街则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三是明确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补助标准,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确保课后服务质量。